心与心的连接,爱与爱的守护,远离疾病与痛苦,科学提高适应能力,心身医学科与你在一起。。

六位一体

six in one

电 话:18372568578

手 机:13125066560

联系人:周护士

E_mail:2450148001@qq.com

地 址:湖北省武汉市

您当前的位置是:主页 > 六位一体 > 心身护理 >

心身护理

积极心理治疗的理论(十四)

发布时间:2022/09/29 丨 文章来源:未知 丨 浏览次数:

第一节   积极心理治疗的理论1

    一、积极心理治疗理论的来源

    前面已经介绍过,积极心理学的概念是由塞里格曼首次提出的,他大力倡导积极心理学理论在心理治疗实践中的运用。但是,塞里格曼并没有创立一种能够应用于临床实践的特定治疗方案。积极心理治疗作为一套有其特定理论与方法的心理治疗体系,是由诺斯拉特;佩塞施基安创立的。佩塞施基安本来是一位神经科专家,后来他在瑞士、德国和美国等地接受了多年的心理治疗训练。1969年,佩塞施基安在德国正式开设了自己的心理治疗诊所,在吸取其他心理治疗方法理念的基础上,凭借其自身的天才以及个人魅力,逐渐发展出独具特色的积极心理治疗,应用于大量临床病例并取得明显治疗效果。这种治疗方法的特点在于关注于人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

    在积极心理治疗出现之前,心理治疗一直存在一种病理性治疗模式的倾向,也就是关注对病人的问题的评估与治疗,研究精神病理的发生、发展与纠正,把心理问题看作是身体问题的类似物。但是医生可以搞清楚身体问题的生理机制,并予以对症治疗,比如,我们知道胃溃疡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那么给病人服用有针对性的灭菌药物,就会取得明确疗效。但是,心理学家却没有办法确定心理问题的生理机制,比如,我们不知道强迫症是不是因为病人感染了某种病毒还是神经系统的哪个部分发生了病变而导致的,所以无法给以确切的对症治疗。这种传统的身心问题类比的观念实际上阻碍了心理治疗的效果与发展。

    塞里格曼认为心理治疗应该把重点放在培养病人心理的积极力量上,而不仅仅帮助病人学会一些摆脱问题的方法与技巧。只有培养个体的积极力量才有可能真正防止心理问题的出现。这种思想类似于中国古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给人家一条鱼,解决当前的饥饿问题,不如教他打鱼,这样才能保证今后不再挨饿。也就是说,要培养个体自身对抗心理疾病的能力,而不仅仅在出现问题时给以治疗。

    佩塞施基安的积极心理治疗反对以问题为中心的病理性心理治疗,倡导用积极的心态看待个体的心理或行为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增进和培养个体自身的各种潜在积极力量,以使个体成为一个健康人。积极心理治疗的预设是病人有生病的能力也有保持健康的能力,心理治疗的目的不仅是消除病人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帮助开发与促进其保持健康的能力。所以,在积极心理治疗的观点看来,我们生病或者健康都是可以自己选择的,每个人都有能力对抗疾病,保持健康。只是很多人都没有认识到或者运用到自身的这种能力,积极心理治疗就是帮助我们发掘这种积极能力,并学会将它运用到生活之中。

    佩塞施基安到过许多国家与地区讲学,还曾四次来到中国。接触多种文化的经历使他发现东方的寓言、神话、谚语等具有独特的跨文化价值,在解决人的心理困惑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些东西都包含有一定的积极成分,而任何一个民族或者宗教信仰的人都有自信、自尊、追求快乐等积极品质,对故事中的积极成分都能够产生共鸣,而受其影响。就好像,全世界读过《海的女儿》的人都会感动于小美人鱼对人类灵魂的执著追求,而产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珍惜,不论这位读者是男人还是女人,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因此,佩塞施基安将许多东方神话故事、谚语、寓言等作为重要的治疗媒介来影响病人,关注心理冲突、烦恼的积极方面,使其加深自我认识,增进积极品质,建立自我信任与安全的生活模式。

    积极心理治疗是典型的人本主义心理治疗范式,可以说佩塞施基安从人本主义心理治疗获益良多。所谓人本主义心理治疗,顾名思义,即是以人为本,其思想基础是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对人的尊重和信赖,认为人有追求美好生活和为之奋斗的本性。更直接来说,积极心理治疗受到罗杰斯的“来访者中心疗法”与格拉塞的“现实疗法”的影响最大。下面对这两种疗法及其与积极心理治疗的关系作一介绍。

    (一)来访者中心疗法

    来访者中心疗法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创立,他认为人生而有实现自我完善的需要与能力,因此心理治疗应对患者抱有积极的态度,所以他称治疗对象为来访者而不是病人,以表示对来访者的尊重与信任。来访者中心疗法的核心理念是强调发挥人的自我实现功能。“自我实现”是指每个人都在追求发展并希望能够健康的发展,进而全面表达自己。这是人生而追求的目标。

    来访者中心疗法强调自我指导,目标是促进病人的自我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人格成长。因此,心理治疗师并不给以直接指导,而是建构一种良好的治疗气氛,帮助病人发展自我关注与自我成长能力。

    罗杰斯认为来访者中心疗法的成功进行需要以下六个条件:

    1.心理沟通——指建立一种治疗双方都能相互影响与理解的关系。这种关系是治疗的基础。

    2.不协调——指个体需要认识到自身所存在的不协调状况,即自己的认识与实际体验之间的不协调,自己的问题所在。在明确问题的基础上,才能够进而真诚地面对治疗体验。

    3.平等和真诚——指治疗师以真实的自我与来访者交往,坦诚地对待来访者,理解来访者的体验,以积极的态度看待来访者,与来访者能够平等沟通,相互影响。

    4.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或接受——指治疗师无条件接受来访者的任何本来状态,而不论其想法、行为如何古怪。需要注意的是,接受并不意味着赞同,而是指对来访者的行为不进行价值判断,对来访者人格的尊重与信任,鼓励来访者充分表现自我,认识自我,并积极发挥自身的潜力,自我成长,朝积极的方向发展。

    5.移情——指进入来访者的内心世界,站在来访者的角度考虑问题。以一种新奇和不惧的眼光去看个体感到害怕的东西,并以这种感受与来访者沟通,以这种正确的感受来引导来访者,拓展其观念和看法。

    6.对移情和无条件接受的知觉——指来访者要对这点有所知觉,才能真正取得疗效。在这过程中,他会在某种程度上觉得自己被社会所接受,从而促进疗效的获得。

    可见,积极心理治疗与来访者中心疗法有许多共同之处,比如,注重病人在治疗中的主体地位。两者间的不同在于来访者中心疗法的核心概念是治疗师对来访者的移情,积极心理治疗则是一种反移情,也就是说,让病人来感受治疗师的积极认识和积极情感而激发出自身的积极力量,而使自己的原有观念被新的积极观念所取代,从而达到保持自身健康以及充分发挥自身潜力的目标。

    (二)现实疗法

    现实疗法的创立者是美国的威廉;格拉塞,他本来是一位医生,后来学习弗洛伊德所创立的精神分析治疗,并对这种治疗的理念产生不满,进而自己发展出现实疗法。此疗法强调个体应承担选择的责任。它假设每个人都有四种最重要的需要:归属、力量、自由和快乐,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能够对自己的生活、行为、感受和思想负责,都可以选择对自己有利的行为。现实治疗注重培养来访者的积极行为,要使人产生一种“积极沉迷”。积极沉迷与物质滥用、网络成瘾等消极沉迷的相似之处在于“沉迷”二字,但不同的是,积极沉迷的内容是用积极的态度或方式去对待生活中的一切。当人陷入积极沉迷之后,在积极沉迷停止时会产生不舒服的感觉,类似于药物成瘾者戒断药物后的不舒服反应。格拉塞认为有许多积极沉迷的活动有利于促进人的发展,比如瑜伽、跑步、游泳等等。

    格拉塞对人们选择一些不利于自身的行为的解释是:一、人们选择抑郁和焦虑等消极方式可以控制自己的愤怒,愤怒会带来暴力和惩罚,抑郁却不会。二、抑郁等消极方式是不需要企求而能够得到帮助的最好方式,从而实现归属的需要。三、有时是因为选择有效的积极方式更为困难。四、选择抑郁和焦虑等消极行为可以控制他人,吸引别人主动提供帮助。

    现实疗法认为改变一个人的关键是改变一个人的做法和想法,而不能总是着眼于人的主观感受。现实疗法主要有三个特点:

    1.反医学模式。格拉塞认为精神分析是一种典型的医学式心理治疗,关注于患者过去的经历,而不引导患者对自己负责,关注当下,进行自我控制。现实疗法的理论认为患者的症状表现不是人对外部事件的心理反应,而是人为了试图控制自己周围环境或事件的一种主动选择,其中包含着一定的积极意义,反映了病人自我控制的意愿。所以,心理治疗不应把病人的问题看作是一种客观的因果必然,而是一种主观现象,只是个体控制不当的结果。比如,青少年时期被他人欺负而留下的心理创伤并不一定会导致抑郁,而是当我们为了获得他人的关心以及帮助,决定选择抑郁这种方式时才会患病。

    2.强调自己决定自己。在治疗过程中用动名词如“抑郁”、“焦虑”,来替代形容词,如“抑郁的”、“焦虑的”,以此来突出病人的主动性和自我决定性,暗示病人自己是有选择权的,也可以选择另一种更积极的状态。

    3.强调个体同一性的获得。现实疗法强调个体在主动选择时必须承担起行为的责任,即寻求一种最有效的应对方式。这种方式必须具有个体同一性,即在最大程度的满足自己的需要时又不妨碍他人,相信自己能够给予别人爱,也能从别人那里获得爱,感到自己在别人心目中是重要的。

 

 

第一节   积极心理治疗的理论2

    二、现实能力:认知能力和爱的能力

    积极心理治疗主要致力于促进患者的现实能力。现实能力并不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鲜概念,它是指个人经历和人与人之间共同生活中的有效因素,一直以来都存在着,但没有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现实能力这个概念的提出是为了指明对人的心理起决定作用的社会因素,主要可以分为两种基本能力:认知能力和爱的能力。积极心理治疗认为,人的心理疾病正是由于这两种基本能力在不同的文化中分化为每个人的现实能力时发生冲突的结果。

    (一)认知能力

    佩塞施基安把认知能力称为第二能力,包括准时、清洁、条理、服从、礼貌、忠诚、正义、诚实、节俭、勤奋、认真等。它们基于知识的传授,人们通过在所属群体中学习而获得,反映着个人所属社会群体的造诣规范,以及个体对这个世界的理性认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用第二能力来与他人交往,表达自己的看法,并对他人做出评价,在这些过程中,个体产生相应的体验。比如,对一个欣赏的人,我们可以这样评价:“他为人规矩、诚实,我可以信赖他。”反之,对于不喜欢的人,也会做出贬低的评价:“我跟他合不来,因为他老迟到、邋遢、没礼貌,还懒惰。”

    认知能力有四种具体形式:感知——感知觉能力,比如视觉、听觉,对空间位置的知觉;理性——基于思维的理性能力;学习——在已有经验基础上的学习能力;直觉——灵感能力,即理性推理之外的感受力。佩塞施基安认为,许多心理疾病主要是由于第二能力发生紊乱所导致,也就是这四种认知能力发生偏差的结果。心理治疗要帮助病人放弃对自己行为有偏差的传统认知,而代之以一种积极认知,并坚定地贯彻于生活之中。

    积极心理治疗主要采用两种方法:

    1.以跨文化的方法把其他文化的观点运用到治疗系统之中,对心理问题作出积极解释,使病人看到自己奇怪行为合理的一面。也就是不解释那些奇怪的行为为什么发生,而是寻找为什么这些行为看起来那么奇怪。表4.1是积极心理治疗对一些传统心理问题的积极解释。

    4.1 积极心理治疗对一些传统心理问题的积极解释

    积极心理治疗强调病人的自助,使病人自己感悟到对问题的积极认识。但看到自己行为的合理面,并不意味着鼓励其保持这种行为,而是鼓励其保持积极的态度,真诚的面对自己的问题,从而摆脱心理阴影,有能力改变自己的行为。

    2.积极心理治疗不承认人有所谓的消极心理,认为各种消极心理是人在积极发展各种心理保护模式来降低自己受到更多伤害的可能性,即一种保护性心理。这样,病人对自己的行为就不会有批判性的观点,而能够自我接受。比如,“我很笨”的自卑心理就有其保护性作用:降低了对自己的期望,当遭遇失败时不会再受到严重的伤害。同时,也降低了别人的期望,不会给太大压力,对自己的失败也能够接受。而一旦超过了别人的期待,还能获得别人的敬佩。

    (二)爱的能力

    爱的能力包括爱人与被爱的能力。佩塞施基安把这种能力称为第一能力。主要包括爱、耐心、榜样、交往、信任、性、希望、怀疑、信仰、肯定、统一等。第一能力与第二能力都是在一定的关系中发展的。一个人的亲情关系,尤其是与父母的关系对第一能力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这是人所发展的第一种亲密关系,是以后发展关系的基础。

    第一能力可被具体分解为四种基本关系:与自我的关系——真实的自我与自我意识的关系,也就是事实上的我与我认为的我是怎样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自己与周围个体的关系;与群体的关系——自己与利益集体、社会群体甚至整个人类的关系;与原始我们的关系——自己与宗教、世界观和生活哲学的关系。

    佩塞施基安认为,第一能力并不比第二能力更重要,只是因为第一能力更接近一个人的情感领域,能直接引起一个人的情绪变化,构成了第二能力与之相关的基础现象。第二能力发生紊乱时所引起的巨大情绪冲动,只有从感情关系的基础上才能理解,第一能力就是这种关系的表现。

    从内容上说,第一能力以人们在第二能力方面获得的体验为准,比如妻子因为丈夫不可靠和不准时,而丧失对丈夫的信任。第二能力在第一能力的基础上获得感情共鸣。比如,一个人因为比较缺乏耐心,所以会因为别人约会不准时而感到恼火,而恼火本身就是感情的表现。

    积极心理治疗常用积极情感来消解第一能力的四种关系中产生的消极情感,或者在其中寻找积极的成分,使这些积极情感成为个人的长久资源而得以自我恢复和自我实现。比如,用“如果……会怎么样?”的问话引导患者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融入积极的感觉,从而产生对情境的掌控信心和掌控能力。

    案例

    患者:我患有严重的抑郁症和焦虑症,三年来一直接受药物治疗。我曾住过四周的精神病院,我的精神难以集中。我和我的男友不能很好的相互理解,他做的那些事情简直令我发疯,那些事太……

    治疗师:您指的是什么事情?

    患者:您想想看,他不是从下往上挤牙膏,而是从中间挤;他刮胡子时用完往脸上打肥皂的刷子,洗也不洗就放在那里,倒得我去替他弄干净;他上厕所小便时,总是把尿撒在马桶沿儿上;他要是拉肚子,马桶里的东西冲也冲也不下去,他就让那些东西留在马桶里;他从来不用刷子把马桶刷干净。我看到这情形就恶心,这真让我受不了。我一看到他就想起这一切。他从来就不关心厕所的清洁,这真让我彻底发疯。可是对我来说,光把盥洗池洗干净还不行,我还得把它擦干擦亮。我有时想为什么偏偏要我来干这些事情?你自己来干吧!可是每当我看到肮脏的刮胡刷和厕所,我就完全坐不住了。我最后还得亲自把他们搞干净。

    这名患者是位29岁的女研究生,她的问题在于片面关注部分现实能力,如清洁、条理,过分强调这些第二能力的价值,而忽视了其他的现实能力,因而对男友过度批评,导致冲突,难以相互理解。第二能力的紊乱影响了第一能力,包括爱与信任,因而,她感到抑郁与焦虑。治疗师应帮助患者鉴别分析其对现实能力的评价,重新建立更积极的观念,引导积极的情感体验,改善自己的态度,因而改善与男友的交往状况。

 

 

第一节   积极心理治疗的理论3

    三、微小精神创伤

    聚沙成塔,滴水穿石。

    使你疲倦的不是前面的高山,而是你鞋里的一粒石子。

    事实上,精神障碍并不都是源于强烈的、可怕的经历,而可能是由一长串的微小精神创伤导致的。微小精神创伤,或者用更正面的说法叫做微小体验,改变我们的习惯。例如父母对孩子不断的要求勤奋学习,就是一种微小精神创伤,尤其当它们与自我价值感、恐惧相联系时,更容易造成伤害。

    在心理学上,一再重复的片面的学习会导致行为或者体验的强化,长久的积累之后,当在一定条件下,这些体验自行扩大,急剧爆发,将达到无法控制的地步,导致冲突的发生。

    微小精神创伤的一个根本问题在于它们表面上看起来无足轻重,使人们忽视其在心理问题发生中的重要作用,而无法找到真正的问题原因。即使所谓重大精神创伤,也是在由微小精神创伤塑造的观念和期望的基础上发生的。这些观念削弱了个体的承受能力,而产生一种扩大作用。微小精神创伤会发生一种从量到质的变化,就好像滴水穿石一样。对它们的认识是进行预防性心理治疗的一个前提。

    案例

    一个35岁妇女的自述,她患有慢性便秘和睡眠紊乱:“小时候,我若是没有整理我的房间,我妈妈就会说:‘我不再喜欢你了!’这使我感到非常恐惧。现在我已经结婚了,但总是过分拘泥于细节,因而常常和我的丈夫和孩子发生冲突。”

    母亲对她整洁的严格要求造成了微小精神创伤,多年积累导致这位妇女的自我价值感偏低,情绪焦虑,对压力的承受力降低,而容易与他人发生冲突。因为与家人相处时间久,接触多,产生矛盾的机会大,而且患者在家人面前无需掩饰自己情绪,所以更容易发生冲突。

    

 

 

第一节   积极心理治疗的理论4

    四、关键因素

    (一)直觉

    很多人说自己直觉很准,但是直觉来自哪里,如何作用,却无理可循。人的直觉是一种本能,是人最基本的或者最原始的心理运算,是一种大胆的判断、选择和推测。它具有简单明了、迅速、果断的特征,而不需要精密复杂的分析推理。一般认为,直觉属于无意识心理。无意识心理常常对人的外在行为产生隐秘的、不被觉察的,然而又是重要的、深刻的影响。积极心理治疗认为,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实现自我和寻找人生意义的内在需要,许多人没有意识到这种需要而产生心理问题,是因为在现实中遇到困扰,而把这种需要压制在了无意识层面。积极心理治疗的原理就在于帮助患者意识到自己内在的这种需要,把直觉中的无意识内容提到意识层面来,从而外化为行为的意向,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

    (二)想象

    每个人都有想象的能力,也都曾经有过无数次各种各样的想象,从理论上的定义来说,想象是人对脑中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以已储存的表象与客观现实为基础,但更加依赖于主体对客观现实的理解,想象具有对事物的认识功能和满足主体自身需要的功能。比如,蓝天上的一朵白云本身的颜色和形状是客观现实,不同的人会把它想象成一只抱着毛线团的猫,或者一座白雪覆盖的冰山。积极心理治疗正是利用想象的这些特点,用一定的故事引导患者进行积极的想象。这些故事不与患者的观念发生直接冲突,但体现出对问题的另一种积极的解释,以帮助患者形成积极的想象,使其对自己的行为或观念产生新的积极的理解,进而建立起新的健康的行为模式。

    (三)跨文化性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环境会形成每个人独一无二的经验与心理特征,因此每个人与其他人的交往都存在一个跨文化的问题。如果患者能够了解,同样的行为在不同文化中评价的尺度是不一样的,可能被认为是异常的也可能被认为是值得赞赏的,他的视野会更加开阔,对自己的问题的认识会更客观。每个人生活的社区与家庭都是文化背景的一部分,这些差异都会形成个体问题的独特性。因此,积极心理治疗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对每个人的文化现象做出具体分析,在跨文化的基础上激发每个人自身的积极体验。家庭治疗模式和社区治疗模式是积极心理治疗常用的模式,也就是以家庭或者社区为单位进行治疗,跨文化的方法使治疗效率更高。

    (四)冲突

    积极心理治疗认为,在个体受到不同的环境和文化的影响时,两种基本能力在对现实的作用过程中所派生出的现实能力会出现不一致(如观念和行为之间的不一致),也就是产生冲突。积极心理治疗按照不同的冲突内容把冲突分为四种:躯体感觉冲突、成就冲突、交往冲突和未来冲突。躯体感觉冲突是以心身疾病的方式或以觉察自己躯体的方式来反映冲突,也就是身体没有患病,但自己总是觉得自己身体有病;成就冲突指个体的成就与自我概念发生偏差,具体表现为逃避工作或者逃避成就;交往冲突表现在与家庭、伴侣或社会群体的关系上;未来冲突指个体的直觉和幻想超越了现实,但自己把直觉和幻想当作生活现实,并以此作为生活行动的原则。以上四种冲突正是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的前提。

    (五)积极人格

    积极心理治疗关注个人的积极人格特质,期望通过培养积极人格特质来增强、巩固个体内在、持久的积极力量。积极心理治疗认为,通过对个体的各种现实能力加以激发和强化,当某种现实能力成为一种习惯性方式时,积极人格特质就形成了。

上一篇:强迫症的护理
下一篇:没有了
返回上一页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六位一体| 科室公告| 文章推送| 日常分享| 学习资料| 宣教必读| 联系我们

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