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与心的连接,爱与爱的守护,远离疾病与痛苦,科学提高适应能力,心身医学科与你在一起。。

六位一体

six in one

电 话:18372568578

手 机:13125066560

联系人:周护士

E_mail:2450148001@qq.com

地 址:湖北省武汉市

您当前的位置是:主页 > 文章推送 > 心身专科 >

心身专科

接受自己,快乐需要意义(三)

发布时间:2022/09/29 丨 文章来源:未知 丨 浏览次数:

第一节 接受自己——无论优点还是缺点1

    如果说塞里格曼等心理学家是积极心理学的理论的奠基人和研究者,那么本—沙哈尔则是这些积极心理学理论的传授者和应用者。首先,为大家介绍一下本—沙哈尔的基本情况。

    本一沙哈尔,美国人,22岁时到哈佛大学学习心理学和哲学。本科毕业后,作为哈佛大学最优秀的三个学生之一,被推荐到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教育学。工作两年后,也就是在他29岁时,回到哈佛大学,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

    他讲授的课程包括:“积极心理学”和“领导心理学”。他的“积极心理学”课程打败了历来的王牌课程“经济学原理”,成为最受哈佛学子欢迎的课程——哈佛大学中有20%的学生选修此课,也就是说,每五个学生中就有一人选修他的“积极心理学”课程,创下了哈佛大学历年来听课率最高的历史记录。并且,有23%的听课者向教学委员会反馈,这门课“改变了他们的一生”。因此,本一沙哈尔被誉为“最受欢迎的人生导师”。他在美国为500强企业的领袖及高层管理者培训,其课程因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被誉为“摸得着幸福”的心理课程。除了在美国被公认成功外,1995至今,他为英国、罗马尼亚、以色列、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和印度的多家企业进行数百场讲座,大获赞誉。2007年1月本—沙哈尔应邀来京授课,并在北京高校开设积极心理学专场讲座。在清华的演讲后,一位清华学生说,“今晚对积极心理学的感受,正如泰勒先生第一张幻灯片上所说——一生至少一次,一次改变一生”。

    —沙哈尔根据自己多年的专业学习、亲身经历以及培训和授课经验,总结出了关于幸福和快乐的六点秘诀:

    一、接受自己——无论优点还是缺点;

    二、快乐需要意义;

    三、头脑说了算;

    四、身体很重要;

    五、越简单越好;

    六、感激要说出来。

    下面,和大家一起分享这些秘诀,让我们更快乐吧!

     第一节 接受自己

    ——无论优点还是缺点

    从我们诞生——脱离母体,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在不断地探索自我。

    还是婴孩的时候,我们用我们的手、脚还有嘴唇去感受一切,我们发现啃咬自己手指和啃咬母亲手指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咬自己的时候,不但嘴唇有感觉,手指也会痛。通过千万次这样的尝试和探索,我们逐渐区分出了自己和自己周围的世界。

    慢慢地,我们开始长大,我们开始被告知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我们身上哪些地方是被人喜欢的,哪些地方是不被喜欢的。慢慢地,我们开始压抑、隐藏掉这些错误和“不该”,按照别人期望的方式来表现。我们心中逐渐有了自己的形象,它有时清晰,有时模糊。大多时候,我们都很了解自己。但是,当我们愤怒、嫉妒的时候,连我们自己都很惊讶:我为什么会这样?一点都不可爱!

    现在,请抛下这些是非道德标准,跟随我们的脚步来重新探索:我是谁?我是个什么样的人?我有哪些优点,哪些缺点?并且接受全部的自己,爱上全部的自己。

    一、我是怎样的人?

    (一)一个小测试——帮助你了解自己

    下面,请大家做一个小测试,以增进对自己的了解。

    首先,在下面的写出20句“我是怎样的人”。请尽量选择一些能反映出你的个人风格的语句,如:我是个开朗/忧郁……的人,避免籍贯、性别等描述。这可能要花些时间和精力,但是认真填写之后,你会有更多的收获。

    1.我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2.我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3.我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4.我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5.我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6.我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7.我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8.我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9.我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10.我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人

    11.我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12.我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13.我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14.我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人

    15.我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16.我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的人

    17.我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的人

    18.我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19.我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20.我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然后将你填写的20项作下列归类:

    a.身体状况(即体貌特征,如年龄、身高、体形、长相等)

    编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性格(如:乐观、主动、随和等)

    编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能力(如:口才、文采、记忆等)

    编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情绪状态(如:痛苦、开心)

    编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人际关系(如:受欢迎的、乐于助人的、害羞的等)

    编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后,评估一下自己的描述是肯定,还是否定的。如:“我是一个悲观的人”就表示否定,相反,“我是一个聪明的人”,则表示肯定。肯定的描述记+1分,否定的描述记-1分,将所有的项目得分加起来,得到一个总分。如果总分大于零,则表示,你对目前的自己还比较满意;如果,总分小于零,则表示,你对目前的自己还不满意。

    (二)“我”的构成

    在做上面的小测试的时候,是否发现,很难写出那20个“我”呢?那么,什么是我?我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呢?如果你还存有疑问的话,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1.生理的我

    生理的我包括:我的长相、身材等。

    1)长相

    长相包括我们的五官、皮肤等。

    我长得好看吗?

    我的眼睛长得怎么样?是大是小?是单眼皮还是双眼皮?

    我的皮肤是什么颜色?

    我的牙齿如何,整齐吗?

    ……

    2)身材

    我身高多少?体重多少?

    我矮吗?我胖吗?

    我的身材是否匀称?

    3)身体素质

    我的体力如何?我跑得快吗?

    我的身体协调能力如何?

    2.心理的我

    心理的我包括:性格、能力、情绪状态等。

    1)性格

    我开朗吗?乐观吗?

    我是积极主动还是比较被动?

    我是谨慎还是草率呢?

    2)能力

    我的口头表达能力如何?

    我的计算能力如何?

    我记性好吗?

    除此之外,还有创造力、想象力、空间思维能力、语言能力等。

    3)情绪状态

    我开心吗?幸福吗?

    我精神愉悦还是比较消沉?

    3.社会的我

    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我们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家庭、学校、社区等)中;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又形成一部分的自我,这就是“社会我”,主要指我们的道德品质、人际交往能力等。

    1)道德品质

    我乐于助人吗?

    我诚实吗?

    2)人际交往能力

    我善于交际吗?

    我受人欢迎吗?

 

 

第一节 接受自己——无论优点还是缺点2

    二、自我接纳

    做了上面的测试之后,是否对自己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呢?那么,有哪些是你喜欢的,哪些是你不喜欢的?哪些是你接纳的,哪些是你不接纳的呢?

    * 你能接纳自己的体貌吗?如自己的相貌、身高、体重等?

    * 你能接纳自己的现状吗?如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学习成绩等?

    * 你能接纳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吗?如开朗、乐观或内向、孤傲等性格?

    * 你能接纳自己的情绪体验吗?包括正性情绪(开心、惊喜等)和负性情绪(焦虑、悲伤等)?

    我想大家可能对自身的积极方面,如高挑的身材、优异的学习成绩、开朗的性格、愉快的心情,都是乐于接受的;而对于自身的消极方面,如平凡的相貌、贫穷的家庭、害羞的性格、抑郁的情绪,则几乎没有人愿意接受。

    不接纳自己的人常常会有某种程度的自我否认和自我排斥。例如,一个女大学生是这样描述自己的:

    因为我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所以刚入学时,我内心充满了矛盾与痛楚,我责怪自己,为什么平时没有多努力一些,考场上没有发挥得更好一点。我甚至觉得在这个学校里一点前途都没有了。这种矛盾与痛楚折磨了我许久。

    但是,这个女孩后来认识到了只有接纳自己才能有自信,带着那么多对自己的不满和拒绝,是不能成长的。所以,她后来谈到:

    我当时想,无论怎样,我都不要再苛求自己,要学会包容,学会从跌倒的地方爬起来……现在我已经停止了否认和逃避自己的负性情绪,变得自尊和自爱。同时也更加自信了,我又找到了真实的自己……

    的确,自我接纳是一个人健康成长的前提。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问题都不敢正视,对自己有那么多的不满与失望,甚至是否定和拒绝,那他怎么能引导自己成长?所以,我们应该坦然面对自己的人生,停止苛刻的要求自己,不去无端忧虑和自责,做到自我接纳,接纳全部的自己。

    (一)自我接纳的概念及意义

    那么什么是自我接纳呢?自我接纳是指个体对自身以及自身所具特征所持的一种积极的态度,不因自身优点而骄傲,也不因自己的缺点而自卑,即能够坦然接受现实中的自己。

    一个人,如果能够清楚地认知自己、准确地评价自己,就能够制定现实可行的目标,进而采取有效的行动,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最终取得成功;相反,一个人如果不能清楚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对自身的评价并不稳定,时而自卑,时而自负,就会影响自身的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能够接受自己,就说明他没有明显的自卑心理,能够比较客观地认识自己,心理上比较平衡,他们采取的自我防御越少,社会适应能力就越强。

    (二)如何做到自我接纳赟

    那如何才能做到自我接纳呢?根据在咨询过程中的经验,我们归纳了以下几种方法,帮助大家有效地实现自我接纳。

    1.正视自己的缺点

    不论自认为有多少缺点和不足,做了多少傻事、坏事或蠢事,从现在起,都停止对自己的挑剔和责备,要学习为自己辩护,维护生命的尊严和价值。如果一个人能够正视并且接纳自己的弱点,那就意味着他不但正确地认识到了自身的局限性,同时也停止对自己的不满和批判。这可以使我们不把时间浪费在自责和沮丧上,而是集中精力去发掘自己的优势,或者增强自身的能力,这样就可以少走弯路。

    2.正视自己的负性情绪

    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一定的负性情绪,如:嫉妒、恐惧、紧张、生气、愤怒……如果我们产生了负性情绪,不要去压抑、否认或掩饰它,更不要责备自己,苛求自己。要先坦然地承认并且接纳自己的负性情绪,不论它是沮丧、愤怒、焦虑还是敌意。

    因为负性情绪就是生命中合情合理的部分,例如,不小心扭伤了脚,我们会感到疼痛;孩子夭折,我们会感到痛苦;当受到威胁时,我们会感觉恐惧;有人离开时,我们会感觉悲伤,这就是生活,是合情合理的痛苦。基本的人类情绪,如恐惧、愤怒、悲痛等,自有他们重要的存在目的:它们保护我们,提醒我们对现状要有所警觉,恐惧驱使我们对潜在的危险格外小心谨慎,愤怒激起我们的勇气,悲痛促使我们反思生命的意义,它们是促使我们改变现状的先决条件。如果一个人不为自己的成绩差而沮丧,他就不会想努力学习;如果一个人不为和别人的矛盾而苦恼,他就不知道自己的人际交往方式需要调节。所以,不要怕产生负性情绪,也不要否认或逃避,要首先接纳它,然后再想办法解决引起负性情绪的问题。

    有位同学谈起曾经困扰她很久的一件事:她上初中时,外婆病重,她每周都去看望外婆。有一个周末,她因为作业实在太多,没有去看外婆,打算下周多陪老人家一会儿。没想到,外婆就在那周去世了。“这么多年,她一直都不能原谅自己,这件事成了她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她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之中:自己的父母忙于工作,从小就是被外婆照顾,可是连外婆病重自己都没有去看望,也没有见到外婆最后一面。可是,接受关于自我接纳的训练后,她好像一下子就想通了。她觉得:“既然再怎样自责都无济于事,那么我就争取不再犯类似的错误,重要的还是做好现在。其实从那以后,我只要有空就会在家陪伴父母,或者去看奶奶。把时间花在有意义的事情上。”

    3.无条件地接纳自己

    无条件的接纳是心理咨询中以“人为中心”理论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它强调咨询师应该对来访者无条件的积极接纳。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也应该无条件地积极接纳自己。绝大多数人从小就受到种种有条件的限制,或者父母、学校严格的管束,致使很多人以为只有具备某种条件,如漂亮的外表、优秀的学习成绩、过人的专长、出色的业绩等等,才能获得被自己和他人接纳的资格,于是,很多人背上了自卑的包袱。由于曾经被他人挑剔,也就逐渐习惯于用挑剔的目光看待自己,无法接纳自己。在这里,我们提倡的无条件地接纳自己就是,不管我们外表如何——美丽,平凡,甚至是丑陋,不管我们能力如何——过人,平庸还是低人一等,不管我们性格如何——被人喜欢的,不被人喜欢的,等等,这些都是我们的一部分,所有这些构成了这样一个独特的我。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我接受这样的自己,不带批判,没有是非对错。

 

 

第一节 接受自己——无论优点还是缺点3

    三、自我接纳≠止步不前

    自我接纳是构成健康人格的重要特质。但有些人可能会发出这样的疑问:自我接纳岂不变成固步自封了?自我接纳会不会导致自暴自弃?这是很多人对自我接纳存在的一种误区,担心自我接纳会使自己不思进取,甚至认为自我接纳等于自暴自弃。存在这种误区的原因是,传统的教育模式使我们善于自责,不善于接纳,习惯于追究自己的不足,也逐渐学会用挑剔的眼光审视自己……

    其实,进取心有两种,一种是避免遭受失败,一种是追求自我成长。不接纳自己的人,因为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了怀疑,所以很难鼓起勇气对自己提出较高的要求,即使在别人看来,这种要求是他可以达到的,所以这种人的进取心更多地用在了避免失败上。导致的结果是,他无法取得建设性的进展,能够做到的仅仅是避免遭受失败。而对于接纳自我的人来说,仅局限于自我接纳是远远不够的,就像很多贫困的人能够接受贫困,却不能改变贫困一样,接纳自我之后,还应学会自我成长。接纳自我的人正是因为看到了自身的长处与不足,对自己的有一个客观的评价,他们才能够根据自身的实力,为自己制订出建设性的成长计划,从而使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向成功之路。

    因此,全面地认识自己、真诚地接纳自己,你就会发现,自己好像突然变得美丽、自信起来,周围的一切也更加的清新,原来我们的身上有那么多可爱之处。所以,只要拥有一个包容的心,爱上自己不难。爱自己、爱生活、爱我们身边美好的事物,你的世界从此与众不同!

 

 

第二节    快乐需要意义1

    沉迷于游戏,也许会很快乐;极限的体验,也许会很快乐。但这些都是虚幻的快乐,我们需要的是有意义的快乐。我们参加的活动或从事的工作,不仅应该于己有益,让自己快乐,而且最好对别人,对社会也有帮助。

    一、快乐的泡影

    (一) 虚幻的快乐

    对于我们大学生朋友来说,使用网络既可以获得各种最新信息,又可以与朋友们保持联系,从一定程度上说是有利而且必要的,可是,如果翻看每天的报纸和杂志,你会常常看到这个名词:网络成瘾。那么什么是网络成瘾呢?为什么有的人会网络成瘾,而有的人不会呢?网络成瘾,顾名思义,就是对于网络的使用已经到了沉迷和无法自拔的地步,已经背离了我们使用网络的初衷。

    一份调查表明:我国青少年网络成瘾人数已经超过了1000万,很多青年学生每天沉迷于网络之中,荒废学业,疏远朋友,却还津津乐道为“快乐网游”、“生活的忘忧草”。是什么原因让这么多的青年学生在人生的大好阶段,不好好把握现实的美好生活,而沉迷于这种虚幻的网络之中呢?他们真的是快乐的吗?就此,一些研究者进对网络成瘾者进行了访谈,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回答吧。

    “上网的时候,我真的很快乐,没有人知道我是谁,我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任何样子。可是,下了网之后,一切都照旧,我还是我,既不帅气也不出色,我感到更痛苦,于是只好再去上网。”

    “在网络中,我可以拥有一切,拥有房子、车子和漂亮‘美眉’,所以网络让我很快乐。可是现实中我却什么都没有。”

    “我觉得总上网很不好,我的学习都荒废了,可是我就是忍不住,我觉得活着特别累,压力好大,只有在网上我才无忧无虑。”

    “不知道为什么,生活中我总是不能和别人很好地交流,我感到很孤单,可是在网上我有很多的朋友,我们每天都聊天,而且彼此感觉都很好,我很快乐。”

    ……

    看了以上的回答,估计大家都明白了为什么网络有如此大的魅力了吧。它的魅力就在于它的虚幻和不真实性,这些网络成瘾者往往生活中过得并不开心,或者是因为缺少朋友、感到孤寂,或者是因为压力过大,还或者是生活中的许多需要无法得到满足……而网络是他们逃避和躲藏的一种方法。也许,一时的快乐是有的,然而,我们不禁要问,这样的快乐,是真正的快乐吗?我们难道能每天生活在网络之中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我们再来看看那些网络成瘾的后果是什么样的。

    数据显示,2005年在全国犯罪的总人数中,青少年占了87%,而这87%之中竟然有70%左右是因为上网成瘾而走上犯罪道路的。此外,一些关于网络成瘾的负面新闻也层出不穷:一大二学生在网吧连续玩了几十个小时的游戏之后,忽然出现头疼、两眼发黑等状态,继而倒地昏迷,后经医院诊断后,其为“过度上网导致视网膜疲劳和低血糖症”;而某学院一名大四学生在过度上网后导致狂想症,而造成杀死二人、重伤五人的惨剧。

    看了这些令人触目惊心的数据和事件之后,我们还能说,沉迷于网络的人是快乐的吗?这些快乐只是一种暂时的快感,如果你想在沉迷之中寻找快乐,那么估计你寻找到的只能是更多的痛苦和绝望。

    可见,沉迷于网络之中,并不能带来长久和真正的快乐。那些快乐,就像我们童年时候所吹的肥皂泡泡,虽然美丽,虽然五彩缤纷,但是却一触即破,只是一种快乐的泡影。

    网络如此,任何不健康的沉迷都是这样。那些让我们感觉快乐的事情并非都是真正的快乐,有时候空虚和沉醉会穿上快乐的外衣来欺骗我们。

    凯瑟琳是一个很美丽的女孩子,刚入学的时候,还被系里的男生誉为“系花”,大家都说她像一朵美丽的莲花,清纯而淡雅,她也是那样的快乐,每天无忧无虑,事事顺心。可是,到了大三的时候,这朵美丽的莲花却变得忧郁起来,整个人都明显地瘦了下去,总是心事重重的样子,还常常和别人吵架,再也不像原来的她了。原来,这个变化是由于凯瑟琳的恋爱。按理说,恋爱中的女孩子该是娇柔、妩媚、更有青春活力的,为什么凯瑟琳会这样呢?凯瑟琳的恋爱从大二的一次party开始,那晚朋友给他介绍了一个叫罗伯特的男人,说是某公司的老总,正需要一个大学生帮助做一些兼职翻译,问凯瑟琳愿不愿做。这是一个锻炼的好机会,于是凯瑟琳高兴地接受了。没想到,就是那次相识,开始了另一种生活。不久,罗伯特就表现出了对凯瑟琳特别的好感,总是请她吃饭,给她送各种各样的小礼物。而凯瑟琳,也被罗伯特的幽默和帅气所吸引,于是两人相爱了。凯瑟琳的脸上每天都挂满开心的笑容。但是好景不长,凯瑟琳后来才知道,罗伯特已经结婚。知道之后,凯瑟琳几次想离开罗伯特,却发现自己根本做不到,每次的离开都是更加的想念、痛苦和空虚,只有和他在一起时心里才踏实,才拥有短暂的快乐。可是每次清醒的时候,她却又加倍的自责和难过。她说,只有罗伯特才能带给他快乐,可是这个快乐却总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抓也抓不住。

    这样的事情在我们的身边并不少见。苦苦的单恋、找不到出口的三角恋,这样的爱情,在体验的时候,也许真的可以带来一些快乐,但是这短暂的快乐带给人的却是长久的痛苦,就如毒酒一般,喝着醉人,长此以往却让会让其衣带渐宽,容颜憔悴。所以这样的快乐,并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

    佛家最忌执着,也许坚持是一种很好的品质,但是过于执著却常常让人无法做到坦然自如,反而失去自我。爱情如此,事事如此。

    (二) 透支的快乐

    快乐是一种美好的体验,那么是不是越多越好呢?如果细细地想想,估计你会摇头说“不”,快乐不像信用卡,可以在没有的时候还继续地刷,即便能够那样,恐怕也会得不偿失。快乐,是不能透支的。因为,首先,这样的快乐有些勉强;其次,这样的快乐常常让人有些如履薄冰,很怕一不小心应了古人的那句老话:乐极生悲。也许在拥有这些快乐的时候,你会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即使什么都没有也不在乎,然而这个时候,一定要注意看看周围是不是已经危机四伏了。正如我们前面说的网络成瘾的学生们,在他们遨游网络世界的时候,其实已经忽视甚至伤害了身边最美好的感情:那些爱着他们的亲人和朋友的感情。而他们的快乐也在网络上早已透支光了,到了现实中只是更加迷失自我、没有方向。

    此外,许多青年学生们,由于年轻气盛、爱走极端,往往会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这时也会出现透支的快乐。

    初尝恋爱滋味的乔安娜每天快乐的像只小鸟,身上的每个细胞似乎都散发着快乐的气息。以前,曾经无数次地憧憬过爱情,却从没想到恋爱会这样的快乐。见到恋人时,她总会情不自禁地微笑;无论是等待、见面,甚至思念都有了一丝与众不同的感觉,她认为自己找到了世界上最理解、最爱她的人,没有什么比这更重要的了。开始的时候,两个人总是下课后约会,后来慢慢地发展到似乎要每时每刻都在一起。乔安娜觉得自己太快乐了,这种快乐让她想把时间定格,只定在两人相聚的时刻,于是她开始偶尔逃课去见男朋友,最后发展到两个人搬到一起住,每天朝夕相处。她的父母和朋友多次劝她,希望她不要荒废自己的学业。但是结果却事与愿违,乔安娜认为这些人都不理解她,阻碍了她寻找快乐,于是变得更加的肆无忌惮,最长的一次竟然两周没去上课。期末的时候,乔安娜因为挂了门课程而被退学。而这时,她的爱情也出现了危机,男友由于她整天要求黏着在一起有些厌烦,对她也没有原来那样疼爱。这些痛苦,似乎一瞬间同时向乔安娜涌来,她无法忍受男友的改变,也不能接受学校的处分,面对这些,单纯的乔安娜选择了最极端的方式来对待——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

    可见,快乐虽好,却是不能过度的。乐极生悲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也许,我们最初的目的是寻找快乐,但如果不懂得如何储存和保持快乐,因为一时的快乐而抛弃了所有其他一切的事情,那么快乐会很快地被透支,我们也会因为不小心误入歧途,被那些虚幻的美景蒙蔽双眼,而最终让快乐离我们而去。所以,亲爱的朋友们,这样的快乐是人生路上的羁绊,是一种的生命和自我的浪费,我们要寻找的快乐是真实的,有意义的。

 

 

第二节    快乐需要意义2

    二、快乐的意义在哪里?——助人者快乐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英国谚语

    佛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日,有三个总是觉得生活的自己不快乐的人,去请教一位有名的禅师:“怎样才能让自己过得快乐?”

    禅师说:“你们先说说自己是为了什么而活在世上?”

    一个说,他活在世上是因为他一家老小要靠他养活,所以他不得不活着。另一个说,等到有一天他老了,就会看到满堂的儿孙,那时他就会觉得自己过得很快乐,所以他要活着。最后一个说,因为他害怕死,所以要活下去。

    禅师听完他们三个人活着的理由,笑道:“如此的生活理由,自然不会快乐。”

    三个人不明白,于是问道:“那如何才能活得快乐呢?”

    禅师没有回答,而是问道:“那你们想得到什么才觉得自己就快乐了呢?”

    一个说,我要是有了无数的金钱,就会觉得快乐。另一个说,我要是有了至高的地位,就会觉得快乐。

    最后一个说,我要是有了完美的爱情,就会觉得快乐。

    禅师又笑了:“许多人虽然拥有这些,但活得并不快乐。相反,正是这些带给他们无尽的烦恼和忧虑。”

    三个人又问道:“那到底怎样做才会活得快乐呢?”

    于是禅师对他们说出了快乐的秘诀。三个人听了之后,此后的生活过得快乐而幸福。

    那么禅师说的是什么秘诀呢?

    金钱要布施而不是占有才会快乐,爱情要奉献而不是索取才会快乐,荣誉要服务他人而非唯我独尊才会快乐。

    我们常常认为,拥有便是快乐:拥有金钱和权力,可以满足自己的欲望,所以快乐;拥有漂亮的衣服,可以在众人面前炫耀,所以快乐;拥有许多的爱情,可以让众人羡慕,所以快乐。其实这些,往往是没有拥有之前所认为的快乐,那些正拥有着这些所谓的“美好资源”的人们,他们是否快乐呢?

    一项对金钱与快乐之间的关系进行的心理学调查,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即金钱与快乐之间并不完全成正比,而是呈一个倒“U”字的曲线,也就是说,很有钱的人往往快乐指数是下降的,更多的金钱并不能给人们带来更多的快乐。所以说,拥有并不一定能带来快乐。那么,什么样的人最快乐呢?

    美国一家心理学杂志进行了一项大型的调查,发现那些经常帮助别人的人比不乐于助人的人有更多的快乐感受,他们的生活指数和生活满意度比后者要高出24%。此外,这些人患各种心理疾病如忧郁症等的几率也远远低于后者。

    由此可见,助人不仅仅给别人带来帮助,还是一件互惠互利的事情。那么,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为什么帮助别人会带给自己这么多的快乐呢?助人真的为乐吗?那么,让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看这其中的奥秘所在吧,看了之后,你就会知道:助人多多,快乐多多!

    (一)助人是快乐的

    古语有云:助人为乐。助人者,快乐也!

    也许,有人会说,要想帮助别人,首先要有帮助别人的能力,如果你没有这种能力,那么还是别提什么助人吧。这种说法看似合理,其实细想一下,也许只是一种不愿帮助他人的借口和托词。有的时候,帮助别人并不需要太多的物质。

    你可以想象以下几个情境:

    当你过马路的时候遇见一位小朋友,她正在左顾右盼,一脸的犹豫和胆怯,一辆辆的车过去了,她却始终没有穿过马路。这个时候,你果断地走过去,牵起她的小手,慢慢地拉着她走过了马路。临走,小女孩给了你甜甜的笑容和一声“谢谢”,这时,你是什么感觉?

    你乘火车出差在外,昏睡之中忽然发现邻座的小伙眉头紧皱,脸色苍白,还有些轻微的哆嗦,经过询问你才知,原来小伙子刚到新的地方水土不服,一直在拉肚子,但是却没有带药。于是你拿出自己随身携带的药,并打了杯热水给他服下,下车的时候,小伙子和来接站的朋友不停地给你道谢。这个时候,你是什么感受?

    相信如果你就是故事中那位乐于助人的主人公,那一刻你的心里一定美美的,一种被人需要的感觉充斥着你的心,因为你那种雪中送炭的行为让你感到了别人对你的需要和依赖,而这种感觉所带来的,就是快乐。因此说,助人是快乐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帮助别人会感受到别人的尊重和需要。

    汤姆、杰克和特瑞是几名教师,在他们的岗位上,他们并不出众,但是他们十年来如一日地帮助孤寡老人的事迹却使他们看起来有些与众不同。每月的第一个星期日,他们都会如约来到老人家,为老人洗衣理发、打扫房间、陪老人聊天,十年来,这个日子的活动从未改变,也从未中断。后来,社区的工作人员要给他们一些物质上的奖励,被他们拒绝了。他们说,我们这样做,不仅仅是因为老人需要我们,我们更需要他们!在做这件事之后,我们才知道,原来被人需要是这样快乐的一件事。特瑞还说,虽然有时候我们也很累,但是想到到老人对你的需要,你就会觉得自己这样做特别值!

    无独有偶,发生在大学生提姆身上的事情也给了我们同样的启示。

    提姆经常在电视上看到非洲儿童忍受疾病和饥饿的场面,从孩子们的眼神里,他看到了他们对健康和食物的渴望。于是,当他从医学院毕业后,不顾实习医院的挽留,加入国际红十字会,远赴非洲,为当地的人民提供医疗服务。虽然在非洲的生活很艰苦,但是提姆说,每当他治愈一个病患时,从他们感激的话语和真诚的笑容中,他感觉到自己被信任,被需要,而这就是他作为一名医生的价值所在。这种感觉让他非常快乐。

    由此可见,别人对你的信赖和需要往往是你助人为乐的原因之一。我们常常说,雪中送炭的美丽要远远超过锦上添花的光彩。在一个人最脆弱、最需要你的时候,你所给予的一把搀扶、一个眼神甚至一丝微笑都能在她的心里永远留下美好的痕迹。而你自己,也会因为这些美好而感动,而更为欣赏自己。助人,帮助的不仅是别人,受益的还有自己。

    除此之外,心理学家们还提出,助人是一种自我肯定的需要,当你这种需要得到满足的时候,你就会有一种自豪、快乐的感觉。反之,则会产生自卑和消沉的情绪。

    心理学上有一个很著名的实验,叫做“镜像自我”实验。当孩子很小的时候,是分不清自己和他人的,对于他来说,整个世界是一体的,所以,我们常常会看到很多小宝宝们拿着自己的脚在咬,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是自己的什么是别人的。那么,孩子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知道了自己的存在呢?心理学家们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在孩子的鼻头上点上红点,然后让他们照镜子,如果孩子们知道镜子中的人是自己,那么他就会去摸自己的鼻子;反之,他会去摸镜子中的那个影子。这个实验就是“镜像自我”,通过照镜子来认识自己的存在。后来,“镜像自我”的意思被引申为,通过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己,别人就像是一面镜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他们的肯定就是对自我的一种表扬。

    为什么要给大家讲这个小实验呢?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有一些成就动机,作为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最基本的成就动机就是自我的价值被肯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自我价值感。自我价值感不仅仅通过各种成绩和名次来体现,还常常由于他人的尊重和肯定而得到升华。这种心理上的认同,会让我们更好的认识自己的价值所在。

    生活中,我们往往遇到这样的人:每次在你心情不好的时候安慰你,在你晚归的时候替你打水,在外出时提醒粗心的你带上雨伞……又或者是这样的人:看到老人和孕妇上车却故意装作没看见,看到有人乞讨连原因都不问就说一定是骗人的,看到别人的笔掉在地上却不给捡起……这样的事情比比皆是。看了之后,你会对这两个人形成什么印象呢?我想一定会说,前面的那个人是细心又乐于助人的,而另一个人,似乎有些过于自我和冷漠。其实反过来想,如果你的表现总是乐于助人的,那么你就会通过大家对你的品质的认可,来形成自我概念和自我认识。你,是热情的你,爱助人的你,受人欢迎的你,这样的过程,就是一种自我肯定的过程。如果你的生活中总是洋溢着这种对于自我的肯定和欣赏,无疑你会每天都拥有阳光般的快乐。反之,抑郁、困惑可能就会不时的光临你了。

    有个美丽的传说:在你帮助别人的时候,快乐天使就在你的旁边;你每做一件好事,你的快乐罐中就会多上一枚金币,也就说明你的快乐多了一些。所以,亲爱的朋友们,让我们在能够帮助别人的时候尽量伸出你的援助之手吧,那么,你不仅天天有天使的陪伴,还会拥有越来越多的快乐!

    (二)做个快乐的助人者

    既然帮助别人是这样快乐的事情,那么,如何做个快乐的助人者呢?这个看似很简单的问题却难住了我们很多的同学,为什么这样说呢?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常常是不知道如何去帮助别人,有的时候甚至会好心做坏事,也就是帮了“倒忙”。

    在和同学们聊天的过程中,常常会发现他们有这样的抱怨:

    “我本来想帮助他的,可是他却不理不睬的,我也不知道他需不需要我的帮助。”

    “我帮了他那么多,他连声谢谢都没有!”

    “那个人真可怜,家里那么贫困,生病了也看不起,可是我也没有那么多的钱,我怎么帮他呢?”

    “我也想帮那个人,可是我怕做得不好。”

    “为什么我帮了他,他还怨我呢?”

    从上面的回答可以看出,大家对于帮助别人还是有些困惑的,这样的问题,你是不是也遇到过?其实,对于如何帮助别人,什么时候才能恰到好处地帮助别人,都是有些技巧的。不顾别人的感受一味地帮助别人,往往给人带来不舒服的感觉,甚至是弄巧成拙,这样的助人自然不会快乐,反而让我们心生疑虑,助人成了一种负担。其实,助人没有想象的那样复杂。

    1.助人,举手之劳

    就像前面所说,助人并不一定都是惊天之举,毕竟那样的事情并不是每天都在发生。我们要做的,只是在身边有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手。同学生病了,你拿药给他、陪他去医院;看到募捐活动,就拿出你身上的零钱,也许并不多,但是如果人人都这样做,自然积少成多;看到老人和小孩过马路,顺便陪他们一起过,这并不会耽搁你多久的时间,却方便了很多人,也让这样的小小善举广为流传。因此,在可以帮助别人的时候,尽量地去帮助别人。把助人当作一种习惯,快乐随身携带。

    2.助人,于细节之处

    一个朋友曾和我说了她经历过的事情。一次,她们公司招聘新职员,面试的时候,她从走廊经过,看到一个女孩,一面对着墙壁做拜佛状,一面口中念念有词。近了一听,才知道,原来是那个女孩在祈祷自己的面试成功,那种人生第一次面试的紧张溢于言表。我的这个朋友想到了自己当时的那种心情,于是走了过去,拍了拍那个女孩的肩膀,冲她微笑了一下,说:“试试深呼吸一下,很管用的。”后来,那个女孩面试成功,和我的朋友成了同事,也成了很好的朋友。她后来告诉那个朋友,当时她那个微笑给了她很多勇气,让她镇定了好多,她说那是她得到的最好的帮助。朋友没想到,自己的一个小小的帮助,竟然给了一个人这样的力量。

    助人,有的时候只是一个细节,而这样的细节,往往会触动心里最温暖的地方,如果,你能够给别人这样的帮助,那么你是不是很快乐呢?

    3.助人,不是施恩,真诚的助人最快乐

    有的时候,我们在帮助别人的时候,应该是注意一些方式的,适时适当的助人才能让被帮助的感觉舒服。如果认为自己帮助了别人,是一种至高无上的施予,那么你就错了,这样的帮助不仅不会让人接受,你自己也因为这种变了味道的助人而体验不到任何快乐,这样的助人更是常常被人拒绝。

    如果你发现帮助别人的时候,常常得到的不是笑脸,而是无动于衷的时候,你可能就要反省自己助人的方式是不是正确了。首先,一定要真诚,没人欢迎假意的帮助,即使他很需要。那会让你的帮助显得不伦不类,只有以真诚和无私对待他人,才能收获友谊,赢得他人的尊重和关爱。其次,帮助要适当。有些人,并不喜欢从别人那里得到太多,像前面的那个面试的女孩,如果我的朋友坐下来问她,你怎么这么紧张啊?面试时不要太紧张!你是学什么专业的啊?虽然她的初衷可能是要安慰一下那个女孩,但是结果必然适得其反,因为,她的帮助似乎过了一些。最后,助人要适时。为什么这么说呢?可能大家都见过这样的例子,一个人拿着很多的东西忙着赶公交车,眼看车就要开走了,如果你此时跑去问她,你的东西这么多,我来帮你提吧,那么恐怕你的帮助不会很受欢迎。所以说,助人的方式、场合和时间都是要灵活掌握的,只有这样,你的帮助才是真正的为他人着想,你也才能够在这种愉悦的气氛中体验到助人的快乐。

    亲爱的朋友们,看到了这里,你是不是明白了为什么帮助别人可以快乐自我?是不是也知道了如何更好地帮助别人?如果是的话,以后的你会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和姿态来帮助别人呢?是不是能够把助人作为一种习惯,让自己每天都拥有快乐心情?

    助人,帮助他人,成长自我;助人之中,体验自我肯定,接受心灵洗礼。

    助人,是一种播种。收获的,是快乐的自我!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六位一体| 科室公告| 文章推送| 日常分享| 学习资料| 宣教必读| 联系我们

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