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位一体
six in one
电 话:18372568578
手 机:13125066560
联系人:周护士
E_mail:2450148001@qq.com
地 址:湖北省武汉市
实现多元价值 幸福胜于成功(十三)
第五节 实现多元价值 幸福胜于成功1
一、多彩社会,多元价值
(一) 我们的人生价值在哪里?
1. 我们的人生价值
我们的人生价值是什么?这是很多人思考的问题。一些学生认为人生价值的实现,仅仅取决于个人的分数、学识、才能和机遇,所以他们把精力放在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学习方面,“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只注重文化知识的吸收,而忽视良好品德的养成;只注重考试分数的高低,而忽视思想觉悟的提高;只重视自己排名的先后,而忽视知识的运用。
还有一部分学生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响,把挣钱、发财、做百万富翁作为人生幸福的标准,把奢侈、享乐作为自己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标。金钱的诱惑使他们只想挣钱而不学习,有些甚至产生厌学情绪,高呼“60分万岁!”;有些是以文凭为出人头地、谋取金钱权利的跳板。
其实,无论是以分数、荣誉为目标的价值观,还是以金钱、享乐为目标的人生价值观都是极端的,都不利于青少年学生的健康发展。怎样使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值得人们思考的问题。关于人生价值,心理学家很早就有论述,也许他们的观点会对我们产生一定的启发。其中,影响最大的理论就是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
2. 自我实现——人生价值的至高点
任何人都希望自身价值的实现,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给我们以很大启示。人本主义的心理学大师马斯洛在1940年代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中,将研究焦点放在心理健康的个体上。人本主义的心理学家及教育家相信每个人天生均具有自我实现的倾向,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级理论,当一个人较低层次的需求(如安全感)获得基本满足之后,他便会转而尝试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如自我实现)。
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追求自我实现是人们在生活中的最高层次的需要。马斯洛认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必须要先满足生理需要,如对食物、水、空气和住房等需求都是生理需求,只有这些要求有了保证后,我们才可能转向更高层次的需要:安全需要。安全需要包括对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的需要,如果个人的财产或生命受到威胁,我们便会表现出焦虑不安、心神不宁等一系列不良反应。第三层需要是社交需要,作为社会化的人,我们都不是单独存在的,每个人都害怕受到孤立,虽然现实中也有性格孤僻的人,但这些人的性格正是由于以往生活中受到别人的冷落而造成的。第四层需要是尊重需要,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希望自己能够在社会生活中体现自己的价值。在满足了这一系列的需要之后,我们就会开始追求自我实现。这时,人们希望能够充分发挥自身贮藏的各种潜能,达到自身的充分发展,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对于当代学生而言,自我实现意味着带着对知识的兴趣,利用多种手段尽可能多地获取各种知识技能。虽然完全的自我实现对于我们来说是不现实的,但我们仍应向这个目标努力,因为越接近这一目标,我们的人生便越有意义,我们自身的潜能也就越能得以发挥。自我实现并不是空中楼阁,它是茫茫大海中指引我们航向的灯塔,它是精神恍惚时启迪我们智慧的灵光。
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若整日纠缠于日常琐事,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只能徒耗时光。生活中不可能一帆风顺,一时的挫折与失意在所难免,若不能乐观地看待,必将迷茫、困惑。无论做什么事都应从长远考虑,只有这样才能摆脱一些不必要的困扰与羁绊。在人生的旅途中,不能有过多的驻足与停留,尽早认清自己的发展方向,通过有效的途径,全力以赴,不达目的誓不休。只有这样才能有所成就,才可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价值多元化
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给我们的启示:自我实现是我们人生价值的至高点,然而,很多人把自我实现等同于考上好大学,找到体面的工作,挣到足够的钱,这是极端错误的。事实上,价值是多元的,成功是多元的,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适合自己的,自己擅长的就是最好的,也就是成功的。
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的成才过程极富传奇色彩。瓦拉赫在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的是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个学期下来,老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这样的人即使有着完美的品德,也决不可能在文学上发挥出来。”此时,父母只好尊重儿子的意见,让他改学油画。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对艺术的理解力也不强,成绩在班上是倒数第一,学校的评语更是令人难以接受:“你是绘画艺术方面的不可造就之才。”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绝大部分老师认为他已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他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应有的品格,建议他试着学化学。父母接受了化学老师的建议,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被点燃了。文学艺术的“不可造就之才”一下子变成了公认的“化学方面前程远大的高材生”。在同类学生中,他遥遥领先。
瓦拉赫的成功说明这样一个道理:人的智能发展都是不均衡的,人一旦找到自己的智能的最佳点,使智能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便可达到另一个境界。这一现象被人们称为“瓦拉赫效应”。
在中国,也有像瓦拉赫一样的例子。
高中毕业生王恒,因为学习成绩不理想没有考上大学,父母为此愁得整天唉声叹气,他自己也觉得挺对不住父母,感到前途渺茫。有一天,在美国留学回来探亲的叔叔知道王恒的情况后,问他对哪方面有特别的兴趣和基础。王恒说,文化课一般,但是一些课余的东西学得很好,比如水果雕刻等。叔叔建议:“那你可以上专科学校学厨师啊,这在厨师行业里也算高学历呢。”当时王恒一听就直摇头。上大专学厨师专业,自己没地位不说,弄得父母面子上也不好看。叔叔说凭本事吃饭,体面地生活,没有什么丢面子的,这个时代,本事才是面子。在不该讲面子的时候讲面子,将来一定没面子。
就这样王恒学起了厨师专业,没想到,学起来非常顺手,比学功课顺溜多了。几年后,王恒进了一家三星级饭店。当他第一次将薪水交给父母时,父母惊讶得差点一屁股坐在地上,他们干了一辈子,月薪还没有王恒赚的尾数多。父母第一次为王恒的前途松了一口气。邻居们也说王恒有出息,孝顺父母,比孩子在外留学的虚名强多了。
在第四节中已经提到,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他认为,我们的智力是多元的,共有七种智力。可见,只要我们找到适合自己的专业,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就能实现自身价值。
作为新世纪的青年,不应该活在他人的眼光中,被他人的看法左右了自己的判断。价值是多元的,不能仅凭外界的标准(如分数、成功)来判断是否实现了自身价值。一句话,实现价值的途径不止一条,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第五节 实现多元价值 幸福胜于成功2
二、幸福与成功
(一) 什么是幸福?
人类生存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得到幸福,可是,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许多人在充分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却依然找不到幸福的感觉。这是为什么呢?可能有以下两点原因:其一,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幸福为何物;其二,不知道怎样才能得到幸福。因为人类的所作所为总是与幸福背道而驰,所以人们虽然在执着地追求幸福生活,结果却离幸福越来越远。
人类要追求幸福,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幸福。假如我们连幸福是什么都不知道,却努力地去追求幸福,岂不是太盲目了?幸福究竟是物质上的满足,还是一种主观体验?幸福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
幸福——每个人都知道其含义,然而却无人能够精确定义。幸福,是一个令人困惑,充满神秘色彩的千古难题。古今中外,几乎每位思想家都论述过幸福。但是,关于幸福的每个问题,从幸福的定义、结构、类型到其规律,一直扑朔迷离,没有定论。康德曾为之感叹:“幸福的概念如此模糊,以致虽然人人都想得到它,却谁也不能对自己所决意追求或选择的东西,说得明白、条理清晰。”为此,康德只好无奈而富有韧性地将幸福定义为:幸福乃是尘世间一个存在者一生中所遇到事情都称心如意的状况。
那么,我们作为幸福的追求者,应该怎样理解幸福呢?
1. 幸福不是物质的
人们常常把成功的事业、无尽的财富、显赫的社会地位、美满的婚姻、健康的身体、骄人的美貌等视为幸福人生的实质,以为得到其中任何一种,便得到了人生的幸福。然而,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因为幸福并不是客观存在的事物,不是物质形式的。假如是的话,人类一旦得到其中一种(如财富、地位、美貌等),就意味着得到幸福了,而事实却不然。有财富、有地位、有美貌的人多得很,但是他们未必生活得幸福。由此可见,幸福不是物质的,并非某种客观的事物。
2. 幸福是相对的
幸福不是绝对化的,同样的生活条件,对于一个人来说可能是幸福的,而对于另外一个人来说可能却体会不到幸福。人们总是执着地认为拥有某种条件就是拥有了幸福,其实世间的幸福是相对的。
首先,人们的愿望不同,对幸福的要求也就因人而异。穷人以生活富足为幸福,病人以健康长寿为幸福,单身汉以结婚生子为幸福,农村人以居住在繁华的都市为幸福,城里人以居住在清静的乡村为幸福……可见,因为人们的观念不同,对幸福的要求也不一样。
其次,社会比较产生幸福体验。自己和自己比,现在处境好,回想过去的痛苦遭遇,就会觉得现在很幸福;幸福也会从和他人的比较中产生,比如,拥有舒适的生活条件的人,看到他人为生计忙碌奔波,就会感到满足,觉得自己活得很幸福。
最后,幸福与否只有自己知道,别人是无法体会到的。幸福的感受,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在他人眼里生活得很幸福的人,未必能够体会到幸福;在别人看来生活窘迫的人,未必生活得不幸福。这正如鞋穿在自己的脚上,舒服与不舒服,只有自己知道。
3. 幸福是客观事物与主观感受的统一
有人把幸福看成是物质的,以为物质条件优越就能活得幸福;有人把幸福看成是精神的,以为只要精神愉悦就是幸福。两种人说的都有些片面。其实,幸福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
其一,舒适的环境是产生幸福的基础,如事业的成功、家庭的和谐、身体的健康等,这说明幸福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作为基础,凡人毕竟心随境转。其二,幸福是心灵的主观感受,只有健康的心境才能体会到幸福。心情不好,即使贵为皇帝,拥有天下的权力、地位和财富,依然活得痛苦不堪。可见,在拥有一定的物质条件的基础上,再加上良好、健康的心境,我们会能体验幸福、拥有幸福。
关于幸福的小实验
心理学家让被试造句,规定以“我希望”起头,例如:“我希望我像比尔;盖茨那样富有”、“我希望我成为美国总统”、“我希望买彩票中了一百万”……然后,心理学家要求被试再造三个句子,以“还好我不是”起头,例如:“还好我不是癌症患者”、“还好我没有下岗”、“还好我的父母没有离婚”……调查结果显示:同样一批人,在完成“我希望”的造句后,心情都会变得比较差,而完成“还好我不是”造句后,心情都比较好。
心理学家又给被试讲了个故事:有一位青年家世很好,学业顺利,衣食无忧。但是他从来不知道有什么能够让他快乐,认为人生一切都是被安排好的,没有意义;人活着都会逐渐衰老死亡,没有意思。他说:“如果我现在从窗口跳下去,第二天,真正在乎的我人有多少呢?地球照样转,没有人真正关心我!”被试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心跳、脉搏等数据反映出烦恼和无奈。
心理学家还给被试讲了一段事实:如果今天早上你起床时身体健康,没有疾病,那么你比其他几百万人更幸运,他们甚至看不到下周的太阳了;如果你从未尝试过战争的危险,牢狱的孤独、酷刑的折磨和饥饿的滋味,那么你的处境比其他5亿人更好;如果你能随便进出教堂和寺庙而没有任何被威胁、暴打和杀害的危险,那么你比其他30亿人更有运气;如果你的冰箱里有食物可吃,身上有衣可穿,有房可住以及有床可睡,那么你比世上75%的人更富有;如果你在银行里有存款,钱包里有票子,那么你属于世上8%最幸运之人;如果你父母双全,没有离异,那么你的确是那种很稀有的地球人。受试者在听的过程中,心跳、脉搏等数据反映出幸运感和幸福感。
心理学的实验表明,幸福不仅仅是物质的,更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幸福与不幸福常是因为比较而来的。“我希望我……”“我跳楼地球照样转”,让我们想到了自身的不足,心里难免沮丧;而“还好我不是”却能使我们感觉庆幸,原来自己还拥有一些实实在在的幸福,我们比世界上很多人都幸运。心理学实验可以给人幸福的启示,而幸福也就是在人生的各中各样的实验中荡漾起来的。
第五节 实现多元价值 幸福胜于成功3
(二)幸福胜于成功
在现代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人人渴望成功、追求成功,理所当然地认为成功是人生的最重要和最直接的目标,但是人们却忽略了自己内心的幸福感。许多人都认为,只有成功了才能有幸福,不成功的人是没有幸福可言的,于是把成功的人生与幸福的生活划上等号。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其实,成功并不等于幸福。
1.成功者未必幸福,失败者也未必不幸
事实上,生活中不少成功者生活得并不幸福,有些人整日为功名所累,一门心思追求成功,而使自己焦虑不安、忧心忡忡,当他们成功之后又会马上设立更高的追求目标,追求另一个成功。这些人好像上了发条的闹钟,停不下来。他们只有成功时的激动,没有放松时的快乐。然而,一些没有成功的人,生活中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却生活得有滋有味,享受着实实在在的幸福。
音乐大师帕格尼尼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天才。童年时代,帕格尼尼的父亲以开杂货店为生,收入微薄,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发现自己的儿子帕格尼尼有音乐天赋,便不顾一切地训练他,发誓要把他培养成音乐天才。为了让儿子尽快成功,以便带来名利上的回报,他决定亲自教儿子。他先教帕格尼尼吉他,之后又教他管风琴和小提琴。大量的学习任务犹如倾盆大雨,淋在帕格尼尼的身躯上,在父亲的威逼下,他从早到晚地拼命练习,然而他的父亲仍然觉得他不够勤奋,甚至无限制地增加他的练习时间,严厉的指责和冷酷的体罚是帕格尼尼的家常便饭。当然,帕格尼尼最终成为了伟大的音乐家,在事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这位伟大的音乐家一辈子也没有摆脱神经疼痛和肌肉痉挛的痛苦。
我认识一对夫妻,老婆因病长休,就靠老公一个人微薄的薪水度日。然而,他们十几年从来从没红过脸,见到别人也总是笑呵呵的。他们的笑逐颜开让人百思不得其解,更让人心生嫉妒。如此的困苦的日子里,丈夫仍旧是一个细心而浪漫的人。每逢周日,丈夫都会骑着自行车带着妻子,去郊外采野菜、晒太阳。每当妻子生日或节日,哪怕“三八”妇女节,丈夫也会送些小礼物给她,有时就一副手套,或一只发夹。这样的生活,虽然没有鲜花美酒,却让善良贤惠的妻子笑若鲜花。他们没有成功的事业,没有洋房、汽车,没有小资情调,甚至连健康的身体都没有,但所有人都说他们是幸福的一家。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很多成功人士感觉自己并不幸福,而“贫嘴张大民”却有自己的幸福生活。事业上的成功并不能代表生活上的幸福,只有理解了成功与幸福的真谛,才能把握机会,从容面对挫折。
2.成功与幸福的差异
成功是指实现自己的既定目标,更多的是从结果来定义的,体现于外在的社会标准;而幸福是个人的主观感受与体验,更多的是从个人的内在心理状态来定义的,表现为身心舒适、无忧无虑。
成功是一种追求,是主动的紧张和激动,是焦虑地期盼和精心地策划,是受交感神经直接支配的过程,表现为心跳的加快;而幸福是一种被动的遭遇,是下意识的放松,是包容和忘却,是受副交感神经支配的过程,表现为心跳的减缓。
成功的机会有限,世界上的资源是有限的,而每个人都想追求成功,所以成功就成为了一种博弈游戏,你拥有了资源就意味着别人失去了资源,一个人的成功就意味着另一个人的失败。但是,幸福的机会却是无限的,内心的感受和幸福的能量也是无限的,你感受到了幸福,并不意味着别人失去了幸福,而更可能发生的情况是,我们自己体验到了幸福感,并通过影响别人的心情,让周围的人也体会到幸福。
没有成功是可能的,没有幸福却是万万不能的。我们要成功,我们更要幸福。高质量的生活应该包含成功和幸福两个要素。两者本身并不矛盾,只是一心追求成功或者害怕落后使我们远离幸福,无视本能的感受。
成功是外在的衡量标准,是建立在现实生活状况基础之上的评价标准。追求成功的人生本身并没有错误,但如果这与幸福的体验相矛盾时,我们应该如何选择呢?我想,答案应该是在幸福的体验中追求成功,追求成功不能以牺牲幸福的体验为代价。成功固然重要,能带来欢乐,也能满足欲望,在追求成功的同时,我们能否适当停下来听一听内心的声音呢?能否调整心态准备松弛一下?能否以一个追求幸福的态度来对待人生、对待成功呢?人生的最高目标不是成功,而是幸福。
第五节 实现多元价值 幸福胜于成功4
三、通往幸福的阶梯
(一)幸福与哪些因素有关?
幸福人生由众多的因素构成,中国古代有五福之说,即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对于幸福人生而言,这些因素都是不可缺少的。心理学研究者认为,幸福主要由三种感觉构成,即生活和事业的满足感、心态和情绪的愉悦感和人际与社会的和谐感,即幸福=美满生活+愉悦身心+和谐关系。
深圳社科院在做“和谐深圳”社会调查考评时,用“个人幸福量表”分三类指标测量居民的幸福感。
A类指标:涉及认知范畴的生活满意程度,包括生存状况满意度(如就业、收入、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和社会阶层),生活质量满意度(如居住状况、医疗状况、教育状况、人身财产安全、交通出行、业余生活和家庭生活);
B类指标:涉及情感范畴的心态和情绪愉悦程度,包括精神紧张程度、心态以及幸福感的时空参照比较(如与过去的对比、对未来的预期以及地区间的差异);
C类指标:指人际关系以及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程度,包括对人际交往的满意程度、对深圳人的身份认同,以及个人幸福与社会和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上述三类指标的总体满意度,相当于居民的综合幸福指数。
调查问题内容分为五类:第一类为生存状况,包括就业、收入、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和社会阶层的满意度;第二类为生活质量,包括居住状况、医疗状况、教育状况、人身财产安全、交通出行、业余生活和家庭生活等的满意度;第三类为身心状况包括精神紧张程度和心态满意度;第四类为幸福感比较,包括与过去的对比、对未来的预期和地区间的比较;第五类为人际关系及城市认同,包括对人际交往的满意度、对深圳人的身份认同,以及深圳发展与个人幸福之间的关系。
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一直在幸福感研究中处于重要地位,研究者们希望通过这类研究找到开启幸福之门的“金钥匙”。综合来看,影响幸福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物质财富
古希腊七贤之一的梭伦,将“有中等财富”视为幸福应具备的五个要素之首。心理学领域对收入与幸福感关系也进行了大量研究。对法国、日本和美国等发达国家国内居民收入与幸福感关系的一项跟踪研究表明,尽管最近50年来这些国家的居民收入有了迅猛的增长,但是幸福感水平却相当稳定。而另一些研究发现,在较为贫穷的国家,个人收入与幸福感的关系较强。
由此可见,影响幸福感的关键因素随所处物质生活阶段的不同而不同。在收入水平非常低的时候,财富的增长能够带来幸福程度的提高;但当财富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后,它对幸福感的影响就非常小了,而其他因素变得越来越重要,比如与家人和朋友关系、身体健康、工作稳定、婚姻状况等等。
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物质生活的水平与幸福感呈显著的正相关性,随着物质生活快速提高,人们的幸福程度也普遍增高。当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达到一定的临界点时,物质生活与幸福感的正相关性会逐渐减弱;非物质的因素,如个体的身心状态、社会认同、社会支持等对个人幸福感的作用越来越大。可见,影响幸福感的关键因素会随所处物质生活阶段的不同而不同。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地区,人们的幸福感不同。
一个国家和地区如此,一个人也是这样。大多数穷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发财致富,他们认为物质财富能够为他们带来持久的幸福;许多纸醉金迷的富人,则生活在空虚与无聊中,他们的幸福感远远不及某些贫穷的人。可见,一个人仅仅依靠占有大量物质财富,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而一个人仅仅缺乏物质财富,也决不意味着他与幸福无缘。
财富多少虽然是影响人们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唯一和绝对的。清新的空气,通畅的道路,诚信的社会,健康的身体,家人的支持等与财富无关的因素同样能够给人带来幸福与满足。其实,在生存需要满足以后,社会发展的目的不是最大化财富, 而是人们的幸福最大化。
2. 精神因素
心理学研究者们对社会支持、生活事件、宗教信仰、教育等精神层面的因素与幸福感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探索。结果表明,这些精神层面的因素的确影响着人们的主观幸福感。但是,心理学研究所揭示的关系基本上是一种相关关系。也就是说,既可以理解为这些因素影响着幸福感,也可以理解为幸福感影响了这些因素。而且,即便是相关关系也并不像预想的那样简单,相关的两者还往往受到其它因素所产生的交互作用或者中介作用的影响。
3. 性格
无论是物质财富因素,还是精神因素,都必须通过一个人的性格才能起作用,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然而,人格与环境对幸福感的影响孰轻孰重,研究者们的看法存在较大的分歧。早期,心理学研究者注重考察外部客观变量,如外部事件、生活情景以及人口学特征等对幸福感的影响,然而许多研究发现,外部的客观变量对幸福感的影响程度是较小的。而大量研究表明,个人的幸福体验是比较稳定的,心理学研究者开始重新审视人格对幸福感的影响。许多研究证实,外向性与积极情感相关显著,而情绪性则与消极情感显著相关。古希腊一位哲人曾经讲过,“性格决定一个人的命运”。用在这里,可以变成“性格影响一个人的幸福体验”。
这就告诉我们,无论我们生存在何种艰苦的环境下,无论我们面临多大的困难和挫折,这些外在的环境因素如果想对我们产生任何负面作用,都必须通过我们的性格因素。如果我们总是从积极的角度考虑问题,不给外因以可乘之机,那么我们依然会时刻体验到幸福的人生。奥斯卡经典影片《美丽人生》也许会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性格影响幸福体验的含义。影片中的男主角几多和他的儿子被带上了开往集中营的火车,妻子多拉追随而去,到了集中营却仍是天各一方。几多一直将这厄运看成是一种有着承诺的游戏,让儿子相信当自己和父亲合作的游戏积到1000分时就会赢得奖品大坦克。几多笑着面对残酷的现实,善意的欺骗使得儿子坐上了心仪已久的坦克,与妈妈团圆。我们也可以向几多一样笑着面对任何不幸,相信只要有这样的积极的态度,我们就能时刻体验幸福。
第五节 实现多元价值 幸福胜于成功5
(二)如何找到幸福
人类盲目地追求幸福,结果却与幸福背道而驰,而且引来无尽的痛苦。要想得到幸福,就得有合理的方法。
1. 从认知上——消除不合理信念
建立幸福的人生,首先要消除不幸福的因素。
(1)对幸福的错误认识:“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成功故,二者皆可抛。”这是在很多追求成功的人士中非常流行的一句话。为了追求成功而不惜牺牲生命和爱情,这是现代人的认识上的死角,也是现代人的悲哀。其实,人类本来就没有比生存更有意义的事情了,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能够幸福地生存。
(2)绝对化的要求:认知上的绝对化要求通常与“必须”,“应该”这类字眼连在一起。比如:“我必须获得成功”,“别人必须很好地对待我”,“生活应该是很容易的”等等。人们如果怀有这样的信念,就极易陷入情绪困扰中。因为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有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就某个具体的人来说,他不可能在每一件事情上都获得成功,他周围的人和物也不可能以他的意志为转移。因此,当某些事物的发生与其对事物的绝对化要求相悖时,他们就会受不了,感到难以接受、难以适应并陷入情绪困扰。
所以,我们要改变这种极端的思维方式,认识其绝对化要求的不合理、不现实之处,学会以合理的方法去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人与事物,以减少陷入情绪障碍的可能性。
2. 从情感上——学会知足
获得幸福感,知足是一种廉价的方式。一个贪得无厌的人,既使拥有再多的财富、再高的地位,总是不满足,不会有幸福感;而知足者,却能在极为简单的物质条件中,得到满足和快乐。正如拉罗什福科在《道德箴言录》中所言:“世界上最幸福的人,看来是那种从很少的东西即可得到满足的人。”对一切美好事物心存满足吧,人一生被美好事物包围,那便是幸福。
小明虽然年纪轻轻,却经常不开心。今年夏天他与大学同学东升回了一趟他的家乡,有了许多新的感悟。东升的父亲是一个渔夫,几十年来靠打鱼为生。
小明问他:“先生,您每天要打多少鱼呢?”
东升的父亲说:“每次出海只要不空手回来就行。东升小的时候,为了培养他成长,我不得不多打一些,现在他毕业了,我也就不强求了。”
小明若有所思地看着远处的海,突然想听东升的父亲对大海的看法,便说:“海真大,滋养了世界上那么多的生灵。”
东升的父亲说:“你知道为什么吗?”
小明无语。
东升的父亲接着说:“因为它的位置最低,所以它能装下那么多的水。”
“位置最低……”小明细细琢磨着东升父亲的话。
是啊,把位置放低,才能够从容不迫,海纳百川,知足常乐。小明之所以郁郁寡欢,就是因为常常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能知足啊。
3. 从行为上——广种福田──行善
广种幸福、多行善事,开发生命中幸福快乐的源泉,就能得到无穷无尽的幸福。
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为了聚敛财富,他的行动充满了血腥,使多少企业破产倒闭,又使多少人倾家荡产!他以追求金钱和事业的成功为人生最大的目标,赚了很多钱,同时也收获了无数人的仇恨。退休后的洛克菲勒,生活在深深的悔恨和愧疚之中。
在经过痛苦的反思之后,他终于明白了成功并不等于幸福。他决定将慈善事业作为自己晚年的追求。他先捐献给美国普通教育委员会1000万美元,一年后又追加了3200万美元,这笔资金共为南方兴建了1600多所中学。为了开创一项永久性慈善事业,他组建了洛克菲勒基金会。后来,还在中国创立了协和医院。晚年的洛克菲勒追求慈善事业,不再沉迷于聚敛财富,还喜欢与朋友打球、聊天,喜欢教育子孙,享受天伦之乐,并且经常向路人施舍金钱。在这样的晚年生活中,他终于找到了迷失已久的幸福。
4. 在技巧上——懂得在资源不变的情况下最大化人们的幸福
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的教授奚恺元先生提出了增强幸福感的方法,旨在财富一定的情况下最大化人们的幸福。
(1)好事一起享受不如分开享受
如果你有几个好消息要公布,你是该分开宣布呢,还是把它们一起发布?答案是:好事一起享受不如分开享受。分两次听到两个好消息等于经历了两次快乐,这两次快乐的总和要比一次性享受两个好消息带来的快乐更大。
同样,如果我们要给学生2000元的奖学金,那么最好分两次,每次给他1000元,这样尽管他拿到的总和还是2000元,但较之一次性给他,他所获得的快乐更大。当然好事分开享受可以带来更大的快乐,但是并不是说要把2000元分2000次每次一元钱给学生。
(2)坏事分开忍受不如一起忍受
如果你有几个坏消息要公布,你是该分开宣布,还是把它们一起宣布呢?人们常常讨厌雪上加霜、火上浇油的做法,可是在能够承受的限度内,对于很多人来说,还是快刀斩乱麻来得更加爽快一些。因为大家知道两个坏消息的痛苦程度并没有分两次知道两个坏消息的痛苦程度的总和那么大。把两个坏消息一起告诉对方,只会给对方造成一天的不快乐;如果把两个坏消息分两天告诉对方,却会让对方两天都不快乐。
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要追求幸福,有一个可以得到幸福的可靠方法,就是以控制你的认知来得到。幸福并不是依靠外在的物质或名誉,而是依靠内在的真实体验。总之,只要我们改变自己的认知,积极地看待一切,主动增强自己的幸福体验,就能拥有一个幸福的人生。
心身医学科护士 版权所有
电 话:18372568578 手 机:13125066560 QQ邮箱:2450148001@qq.com
地 址:湖北省武汉市
站点描述:本网站旨在搭建一个展示平台,发布一些医学科普知识、心身医学科的日常,分享专科知识,搭建一个相互沟通的平台,分为电脑和移动两个版本。感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关注。。。
我科网站:心身医学科
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