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与心的连接,爱与爱的守护,远离疾病与痛苦,科学提高适应能力,心身医学科与你在一起。。

六位一体

six in one

电 话:18372568578

手 机:13125066560

联系人:周护士

E_mail:2450148001@qq.com

地 址:湖北省武汉市

您当前的位置是:主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 >

高中

高中历史(上)

发布时间:2022/09/26 丨 文章来源:网络 丨 浏览次数:

历史必修一复习要点(政治文明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一、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1、分封制

1)概念: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国,周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承担各种义务。即所谓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2)目的:巩固西周奴隶制统治

3)分封对象: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还分封功臣、姻亲、殷商降族;

4)作用:①周人的势力范围扩大;

②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巩固了统治;

③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2、宗法制

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解决统治者内部的矛盾)

2)内容:周王、诸侯还是卿大夫、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宗法制的核心)。嫡长子为大宗,其他嫡长子的其他兄弟(次子、庶子)为小宗。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如诸侯对于周王为小宗,但在本国为大宗。

3)作用:①确立了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国与家一体。

②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互为表里,紧密结合。

③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有中央之名无集权之实。

二、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1、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

2、中央集权制度内容:

1)皇帝制度特点:①皇权至上,大权总揽;②“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

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虚位,有职位但无人担任)

3)地方官制—废分封,置郡县(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不能世袭,也无封地。县以下有乡、里等基层机构)

3、影响:

①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

②奠定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产生重要影响

三、列举从汉到明清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1、汉武帝集权措施:

①建立中朝                             ②设置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③实行推恩令—解决了诸侯国问题         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唐朝三省六部制:

1)结构:①三省——中书省(起草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门下省(封驳审议)

②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2)作用:

①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②相权一分为三,利于加强皇权。③避免决策失误

3、宋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要注意分割相权、与削弱地方权力两方面)

1)措施:

①收精兵:原则是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三衙(统兵)、枢密院(调兵)。

②削实权:在中央把相权一分为三(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中书门下作为宰相的办公机构,用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在地方上州郡直属中央,州郡长官之下设通判,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

制钱谷:由转运使把地方财赋运到中央。使地方失去割据的财政基础

2)影响:积极:①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改变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

消极: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

4元朝:元朝废三省,实行一省制,即中央设中书省,地方上设“行中书省”

(注意:今天的山东省等省制来源于元朝的行省制)

5、明朝: 明太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专制皇权发展到新高度。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

      明朝设立内阁:明成祖设内阁。仅备顾问,不参与决策

6、清朝设立军机处:

①时间:雍正年间

②原因:处理西北紧急军务

③职权:跪奏笔录,上传下达。注意:无决策权。

影响:①提高了行政效率;军国大事皆由皇帝裁决,专制皇权高度发展。

②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四、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地方权力不断消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分散削弱。

五、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积极影响:①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巩固。

②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民族融合。

③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

消极影响:①容易出现暴政和腐败助长官场因循守旧之风

②经济:明清时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

③思想:束缚人们思想,不利于科技和文化的发展

④导致近代民主共和制度的建立缺乏社会基础,妨碍社会进步等。

 

第二单元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一、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条件。

1、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①多山、多港、多岛的地理环境

②希腊城邦小国寡民(古代历史条件下,民主政治的前提);

③多山、多岛环境促成希腊商品经济发达和海外活动频繁,较早接受平等、民主观念。

2、希腊城邦的主要特征是: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

3、希腊城邦中流行的政体是:贵族制、民主制

二、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1、民主政治演变过程: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

贵族制与君主制的不同:集体领导;平等协商、少数服从多数的法治原则;任期制和选举制

民主制的确立过程:①梭伦改革,将国家引上民主的轨道;

②克里斯提尼改革——最终确立(陶片放逐法)

③伯利克里——走向繁荣(津贴制保障民主制)

2、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

人民主权(体现:公民大会)和轮番而治(体现:抽签选举)

3、体现:(雅典民主政治机构的组成)

①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最重要的程序――就某项事务展开辩论。

②五百人议事会:公民大会开会期间: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负责为大会准备提案;

闭会期间:最高权力的代表,负责监督行政官员落实大会决议。

③民众法庭:日常司法机关。最大限度保持公正,避免行贿舞弊现象的发生

4、雅典民主制的得失:

积极意义:

1)雅典民主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法制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运作方式,这一伟大创举为后世民主政治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2)有利于正确决策。

3)有利于修正错误。

4)有利于监督政府为公民服务

5)有利于推动思想文化的发展:

局限性:(1)与现代民主不同,只是公民群体的民主,如外邦移民、奴隶和妇女,都没有享受民主权利;

2)雅典民主是男性为中心的民主。

        3)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限制了社会另一部分成员的发展能力。是社会不公的暴力机器。

3、古希腊城邦政体主要特征: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城邦公民享有较充分的政治权利。最流行的政体:贵族制和民主制(划分依据:根据城邦公民享有权力的多少)。

三、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1、《十二铜表法》:

意义:①罗马共和国第一部成文法典,是罗马法的渊源和基本法。

②《十二铜表法》的条款虽然没有给平民带来多少好处,但法典的编篡仍是平民的胜利,因为有民成文法就得按律判决和量刑,贵族不能像过去那样任意解释习惯法。

2、查士丁尼法典/即《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包括《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查士丁尼学说汇纂》、《查士丁尼新敕》,标志着罗马法发展到完备阶段。

3、罗马法的影响:

①成为维系东罗马帝国统治的有效工具。

②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总结的罗马法,是世界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备,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

罗马法是现代欧洲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

为近代资产阶级民权理论提供了思想渊源,为资产阶级战胜教会和世俗的封建势力提供了理论武器

今天继承的罗马法原则:①陪审制度②保护人制度即律师制度③即“不告不理”原则

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

一、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1、《权利法案》:1689年议会颁布-------立法权向议会转移

意义: ①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议会主权,国王的权利受到议会的明确限制,它标志着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

②“光荣革命”后,英国实行议会与国王集体统治,统治方式从人治转向法治,英国社会从此进入了长期稳定发展的时期。

2、责任内阁制的形成—行政权向责任内阁转移

①“光荣革命”后,国王成为“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仅扮演仪式性角色,内阁承担实际行政职责。

②1721年,罗伯特·沃波尔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任内阁首相

③19世纪中期,议会变成两大政党之间的权力角逐,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上台组阁,首相由多数党领袖担任,有行政权和立法创议权。

3、责任内阁制特点

①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如果议会通过了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下台,或者宣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②责任内阁制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核心,名义上是对国王负责,实际上是对议会负责。

4、1832年议会改革法案:

①原因:工业革命深入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

②影响:工业资产阶级取得更多席位,确保资产阶级民主政体和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5、英国君主立宪制特点:

①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以责任内阁为核心;

②英国国王“统而不治”,是国家元首,扮演仪式性的角色;

③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名义上是对国王负责,实际上是对议会负责;

④内阁行使行政权,首相是最高行政首长,首相由议会多数党的领袖担任,有行政权和立法创议权,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⑤整个政治制度以代议制民主为基础。

二、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1、1787年宪法的内容

①联邦制原则:成立一个强有力的联邦政府(即中央政府),各州保留了较大的自主权

②分权制衡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互相制约。

③民主原则:总统和议会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

2、美国政体为总统制共和制; 国家结构形式为联邦制

3、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相同点:都属于资产阶级代议制,体现分权、制衡原则,实行资产阶级政党政治。

        巩固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推动世界民主化进程。

不同点:

项目

美国总统制共和制

英国君主立宪制

国家元首

总统

国王

国家元首产生方式

民选

世袭

国家元首有无任期

任期制

终生制

国家元首有无实权

无(虚君,国家的象征)

政府首脑是谁

总统

首相

政府如何产生

总统任命

议会产生

政府与议会关系

总统不对国会负责,互相制约

内阁、首相对议会负责

国家的权力中心是谁

总统

议会

三、知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

1、《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875年):-----确立法国政体为总统制共和国

内容:①立法权归参议院和众议院两院行使。②行政权归内阁和总统。总统由国民议会选出;任期7年,可连选连任;总统是国家元首及军队最高统帅,总统与参众两院议员共有创议法律之权,总统征得参院同意可解散尚未届满的众议院;内阁部长由总统任命,总统和内阁部长共同向议会负责。

2、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德国政体为君主立宪制

内容:①国家元首是“皇帝”,掌握国家最高权力;

②首相:作为政府首脑,由皇帝任命,只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

③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是立法机构,行使立法权。权力较小,帝国国会对政府没有任何行政监督权,只参与制定法律和预算的权力;

特点: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3、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

相同点:都属于资产阶级代议制,体现分权、制衡原则。

        巩固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推动世界民主化进程。

不同点:

项目

德国君主立宪制

法国共和制

国家元首

国王

总统

国家元首的产生方式

世袭

议会选举

国家元首的任期

终身制

任期制

国家元首有无实权

政府首脑

首相

总统

政府产生方式

皇帝任命

议会产生

政府与议会关系

政府不对议会负责

对议会负责

国家的权力中心是谁

皇帝

议会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中国近代史: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

一、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的侵华史实。

1、第一次鸦片战争

原因:根本原因是:英国要打开中国的市场

    直接原因是:虎门销烟

时间:1840年6月——1842年8月

结果:签订中英《南京条约》

 中国被迫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允许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的关税由中英双方协定;

(此外通过条约附件,列强还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等特权。)

影响: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

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④中国历史进程发生重大转变,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

原因:根本原因:西方列强为扩大在华利益,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

        直接原因:修约被拒

战争:1856---1860年;英法发动;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城并洗劫烧毁圆明园。

结果: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内容:增开天津等11个城市为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往来;

外国人可往内地游历、通商、传教;清政府赔偿英、法军费各800万两白银等

影响:中国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清政府的权力结构发生变化,设总理衙门、总税务司、同文馆;

旨在推动王朝中兴的洋务运动兴起,中国现代化运动由此起步。

3、甲午中日战争

原因:根本原因:明治维新后,日本对外侵略扩张。

导火线:朝鲜东学党起义。

时间:1894----1895年,丰岛海战标志战争爆发。

结果:签订了《马关条约》:

中国割让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

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允许日本在华设厂;(侵华方式:由商品倾销到资本输出)注意:19世纪末以前列强侵华方式主要是商品倾销,如鸦片战争和第二此鸦片战争,19世纪末以后,列强侵华方式主要是资本输出。

影响:

、《马关条约》的危害:继《南京条约》以后危害最深的不平等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巨额战争赔款使清政府不得不举借外债,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财政。

、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国势艰危,民生凋敝,中华民族陷入极其深重的危机。

、日本的胜利大大刺激了西方列强,以“三国还辽”为开端,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

、甲午战败后,为挽救统治危机,清王朝进行了军事改革。

、面对民族和生存危机,中国的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始而震惊,继而奋起,以不同的形式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原因:根本原因:帝国主义要瓜分中国。

直接原因: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时间:1900----1901年,

结果:签订了《辛丑条约》

1)赔款4.5亿两,本息共计9.8亿两(2)设东交民巷为使馆界,不允许中国人居住。

3)拆毁炮台,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

4)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

影响:1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2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

三、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1、根本原因:①清政府腐朽的封建统治,阶级矛盾尖锐

2、简要过程:①兴起-------1851年金田起义 ②发展--------1853年定都天京 全盛-------北伐和西征,至1856年,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全盛。//政权: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转折--------天京事变,由盛转衰挽救危局-------提拔陈玉成和李秀成;洪仁玕提出了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方案《资政新篇》失败------1864年天京陷落

3、对两个方案的认识:

《田朝田亩制度》:①革命性--------主张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调动了农民的革命和生产积极性

②空想性-------绝对平分土地无法实现。

③落后性---------把小农自然经济作为追求的理想化目标

《资政新篇》:

①进步性-----中国第一个较完整的资本主义改革方案。符合近代世界发展潮流

②空想性-----未能反映农民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缺少必要的社会条件

4、传统的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作用:①太平天国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政治基础;

②提出了具有资义性质的改革方案《资政新篇》。

局限性:农民阶级与落后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相联系,在思想上受皇权思想、等级思想影响,在组织上难以形成坚强的领导核心,在政治上走不出封建制度的窠臼。他们是以封建手段反封建制度。因此,最终失败,

失败原因: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不能提出科学的指导思想。②中外势力的联合绞杀。

二、义和团运动(1898-1900

(一)原因

1、根本原因: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加深

2、直接原因:在华外国教会势力激起民愤,反洋教斗争激烈

(二)口号“扶清灭洋”

①进步性义和团提出“灭洋”,反映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具有进步性。

②局限性:具有盲目排外落后性;“扶清”具有朴素爱国主义精神,表明义和团在不反清政府和封建制度。不能提出科学的反帝纲领和策略。

3.性质:农民阶级自发的反帝爱国斗争。

4.特点:①自发性。无制定具体的斗争纲领②分散性。各自为战,缺乏统一指挥和领导。

5.清政府的态度:镇压——利用——镇压

(四)失败原因

1、主观: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2、客观: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

(五)意义 

1、性质:义和团运动是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

2、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3、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     4、一定程序上推动了清王朝的改革运动

四、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1主要过程

1894年兴中会的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兴起。

发展:成立政党: 1905年同盟会在东京成立,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宗旨;机关刊物《民报》

         提出三民主义-----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民族主义”指推翻清政府,没有明确反帝;“民权主义”指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生”主义指“平均地权”。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

    发动反清武装起义:1911的黄花岗起义等

高潮: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胜利,成立湖北军政府。

        各省相应,清统治瓦解。

        912年,中华民国成立,颁布《临时约法》-------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

失败: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国半殖半封性质未变。

2、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创建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从此,民主共和国观念深入人心。

五、概述五四运动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1、导火线:1918年的战胜国巴黎和会上,欧美列强做出了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的决定,中国外交失败。

2、爆发:1919年5月4日,北京。

3、高潮:上海的“三罢”斗争。

4、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5、结果:初步胜利。免除了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三人的职务。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

6、五四运动的意义

1)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爱国主义精神贯穿运动的始终,是五四精神的主旋律

2)五四运动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体现了民主和科学精神。

3)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体现了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

4)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曙光喷薄欲出。

第五单元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一、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共产党宣言》内容:①肯定资本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的积极作用。②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崩溃的秘密。③宣告了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④昭示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原则。

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意义:成为国际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开始指导工人运动;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

1、巴黎公社的建立:经过1871年3月18日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

2、意义: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3、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法国生产力发展还不足以废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4、经验教训:

1)成功地建立无产阶级政权须具备成熟的社会条件,决非简单地推翻旧政权即可一蹴而就。(2)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在有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政党的领导。

3)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要建立工农联盟,争取广大人民的支持。

三、概述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史实,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1、经过:

1)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资产阶级建立起临时政府。

2)1917年4月列宁发表《四月提纲》,指出俄国的形势需要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实现社会主义革命,通过无产阶级政权去实行土地改革,并提出退出战争。

3)1917年11月6日彼德格勒的武装工人、士兵起义,推翻了临时政府,取得了起义的胜利

4)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组成人民委员会,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2、意义:

1)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2)使俄国摆脱了封建残余的束缚和剥削阶级的统治,建立起新型的无产阶级专政,开辟出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3)给各国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展示了一条崭新的寻求解放的道路。

四、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条件:(1)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壮大并登上政治舞台;

2)思想基础:马列主义的传播;

3)组织基础:中国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

2、中共“一大”:1921年7月召开。大会通过了党的纲领,把推翻资产阶级专政、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作为党的奋斗目标。宣告了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

3、中共“二大”:1922年召开,制定现阶段奋斗目标为反帝国主义,反封建主义,反对军阀。

(二)工人运动与国民革命的蓬勃开展

1、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

、领导机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

、运动:以香港海员罢工为起点,以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被镇压而告结束。

、教训:必须团结广大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2、国共合作

原因:①中共方面: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使中共认识到必须团结广大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中共“二大”正式确立民主联合战线的方针。

②孙中山方面:接受建议,同意合作。③共产国际的帮助。

实现: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

3、国民革命的蓬勃发展

在国共两党推动下,以反对军阀和帝国主义为目标的全国性革命运动蓬勃开展起来。1926年7月北伐

失败: 1927年蒋发动“四一二”政变,汪发动“七一五”政变,国共合作破裂。革命失败

(三)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7、15----1937、7、7)

1、中共探索出中国革命道路----井冈山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1927年南昌起义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建立人民军队的开始。

1927年八七会议中国共产党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1927年9月湘赣边秋收起义爆发。1927年10月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地区创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2、日本大举侵华:1931年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又进逼华北。

3、国民党政策:“攘外必先安内”实质是对日妥协、对红军围剿

4、红军长征

原因:①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②中共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王明左倾错误的领导)                           经过:1934年10月开始长征——1935年1月遵义会议(党和红军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935年8月1日发表《八一宣言》,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1935          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

5、西安事变

原因:①民族危机加深;②国民党政府内部发分化。

爆发: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扣留蒋介石等人。

中共方针:逼蒋抗日,和平解决

意义:为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日局面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

(四)抗日战争

1、日本侵华: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

            在占领区推行“治安肃正运动”“治安强化运动”“清乡运动”,进行残暴统治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1937、9国民党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3、国共抗日:

在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是主战场,组织三次大会战: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粉碎了日本妄图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中共开辟敌后战场。

在相持阶段:

国民党由抗日趋向反共,1939年五届五中全会确立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方针,先后掀起三次反共高潮,制造了皖南事变。

 中共:坚持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在斗争中求团结”、“有理有利有节”的方针,从抗战的大局出发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战胜利提供了保证;敌后战场成主战场,多次粉碎日本“扫荡”。

4、胜利: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5、意义:(1)抗日战争是百年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

2)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3)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4)抗战胜利后,中国收回了宝岛台湾。

6、抗战胜利的原因: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中国人民的浴血奋战;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支持

(五)解放战争时期(1945、8----1949、10)

1、两种命运:中共和平民主建国方针:1945年中共“七大”确立;

国民党独裁内战方针:1945年5月国民党六大确立

2、中共为实现和平民主建国的努力

1)重庆谈判:1945年10月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确立了和平建国的方针。

2)1946年1月10日在重庆举行政治协商会议,否定了国民党的内战独裁方针。

3、人民解放战争(1946—1949)

1946、6月,蒋介石调集重兵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规模的内战爆发。

中共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对陕北、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方针-----避敌主力、诱敌深入,然后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重要战役---青化砭、羊马河、蟠龙镇、沙家店战役、孟良崮战役)

②战略反攻:三军挺进中原。

③战略决战: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取得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

④国共谈判:李宗仁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

⑤渡江战役: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国民党政府在中国大陆的统治结束。

4、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的意义:

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历史的结束。

使中国开始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

改变世界政治格局

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中国现代史: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0—1956年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1956—196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12—今)。

一、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1、新中国成立

、筹备会议------政协第一次会议: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讨论建立新中国的有关事宜。

②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③标志着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形成

、新中国成立意义: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2、第一部宪法的颁布-----1954年宪法

、主要内容:确立了我国的政治制度,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意义: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确立:1954年宪法,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意义:奠定了新中国的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于被服务的关系,昭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曲折: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人大制度建设趋于停顿。文革”期间,人大制度遭到破坏

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确立: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创建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指导思想:“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主要形式:政治协商(政治协商会议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

意义:调动了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曲折: 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干扰了政协工作的正常开展;

         “文革”期间,政协制度遭到破坏。

发展:1982年,中共提出了各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人民政协迎来新的春天。

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意义:促进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以及地区经济的发展。

6、中国民主政治的三大特色:(1)人民代表大会制(2)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二、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文革”期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各党派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法律形同虚设。

三、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1、平反“文革”前后的冤假错案,是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首要环节。

2、党和政府还进行了政治体制改革,改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基层政权和基层民主建设。

3、法制建设的步伐大大加快:修订宪法和颁布多部重要法律,逐步形成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和《行政复议法》这两部法律规范了政府行为,使民告官有了法律保证;1999年“依法治国”被正式写进了宪法,中国进入建设法治化社会的新时期。

4、加强基层民主选举。基层民主选举是我国落实宪法赋予人民的权利、进行民主建设、保障人民用投票表决的方式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举措,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基础的一环。

四、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1、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含义: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台湾、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台湾可保留军队

最初提出:针对台湾问题;

确立: 1982年宪法的规定使“一国两制”有了宪法保证; 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通过“一国两制”成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2、“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

时间:香港-----1997、7、1   澳门-------1999、12、20

3、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1979年元旦,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两岸停火;

80年代以来,两岸民间交流活动增加

1992年在“海峡两岸坚持一个中国”上达成共识

1995年江泽民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是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文件

2002年,中共“十六大”报告强调“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

第七单元 复杂多变的当代世界

二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

二战后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60、70年代西欧日本崛起、第三世界兴起、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冲击两极格局,促世界格局多极化------90年代,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

一、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1、二战后美苏“冷战”对抗的原因

1)国家利益的不同(根本原因);(2)意识形态的不同;

2、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1)政治上:①杜鲁门主义(内容:反苏反共)出台,标志着“冷战”的正式开始;

②1948年,柏林危机成为美苏“冷战”的第一高潮。

2)经济上:①马歇尔计划(又叫“欧洲复兴计划”)出笼,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增强西欧遏制苏联的力量,同时加强美国对西欧的控制。

②苏联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进行反击。

3)军事上:①北约的建立:为了遏制苏联,加强对西欧的控制,1949年,美、英等12国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北约。

②华约的建立:为了对抗北约,1955年,苏、波、捷、罗等八国签订了《华沙条约》,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

3、“冷战”的影响

1)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的局面,世界被分裂成两部分;

2)使世界处于毁灭性的核武器威胁之下,又避免了近半个世纪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3)为争夺势力范围,两国肆意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甚至大举用兵,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

二、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1、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1)背景:二战后,西欧各国国际地位下降,不得不依附于美国来恢复经济、对抗苏联;20世纪50年代,西欧各国生产力较快发展,要求摆脱美国控制;

西欧各国只有联合起来,才有可能保障自身的安全与发展。

       欧洲有着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

2)经过:1952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

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

1967年,上述三个组织有合并成为欧洲共同体。

3)影响:促进了西欧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实力的增强;

西欧经济上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政治上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使美国霸权地位削弱。

       形成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冲击着两极格局,促进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发展趋势。

2、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1)原因:美国的扶植;重视科技与教育;制定经济计划,利用国家政权大力推动经济的发展;战后民主化改革

2)表现:1956---1972年,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3)影响:改变了向美国一边倒的政策,实行以日美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

形成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世界经济格局,冲击着两极格局,促进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发展趋势。

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兴起: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通过了《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宣言》,确立了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的基本原则和宗旨,标志着不结盟运动的正式诞生。

2)意义: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改变由美苏和西方国家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

 

 

历史必修二复习要点(经济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一、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耕作方式:刀耕火种                         铁犁牛耕(春秋战国)

生产模式:广种薄收                         精耕细作

 组织方式:大规模简单协作                  个体农耕

   代:氏族公社、夏商周                春秋、战国开始

二、借用牛耕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1、中国古代生产工具,

1)材质变化:石骨木(原始时期)——青铜(商周时期不普遍)——铁(春秋战国冶铁技术进步)

2)动力变革:人力——畜力(牛耕:春秋后期出现,西汉广泛推广)——自然力(唐朝筒车的发明)

3)耕作工具的进步:

A、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出现,战国时期,铁犁用于牛耕。

B、西汉时期:人们发明了犁壁,促使牛耕得到广泛推广。

C、唐代时期:长江下游出现曲辕犁,标志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4)古代灌溉工具的进步:翻车、筒车(使用自然力)。

2、我国古代在水利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

1)水利灌溉工程:春秋芍陂;战国都江堰、郑国渠;西汉漕渠、白渠。

2)泄洪工程:大禹治水的传说;东汉王景治河。

3)地方特色工程:西域坎尔井

三、 “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2、土地制度:

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周: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开始实行于商——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

封建社会:

 土地私有制: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

              3种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最主要)和自耕农私有土地。(土地兼并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

土地公有制:均田制(北魏至唐中期)

3、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生产模式——精耕细作

生产规模——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

经营方式——“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4、小农经济特点:

以家庭为单位

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落后性: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脆弱性:自然灾害和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压迫容易导致自耕农破产。

二、列举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1、冶金  冶铜: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艺已相当成熟

冶铁业:春秋时期发明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铁农具广泛使用,生产力获巨大发展。

          冶铁燃料:开始用煤在汉代,普遍用煤在北宋。焦炭冶铁南宋末,明朝时期更流行。

2、纺织  中国最早发明丝织技术。

汉代:丝绸远销欧洲,中国获“丝国”称号(丝绸之路)

⑶唐代:缂丝技术

4)元:黄道婆发明“脚踏三锭纺车”推广棉纺技术

②元明时期,江苏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

       5)明代后期:棉取代丝麻毛成为大众主要衣料。

3、陶瓷业:

制陶业:新石器时代彩陶、黑陶、白陶

制瓷业:东汉青,南北白,瓷都景德在宋代。元代青花釉里红,从此进入彩时代。

2、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① 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②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等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

官营手工业规模庞大、管理制度完善,长期占据统治地位;

 私营手工业主要生产民间消费品,某些部门在明清时期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家庭手工业农户的一种副业,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和交赋税,剩余部分才拿到市场出售。

三、概述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1、古代商业发展:

1)商朝:职业商人和最早货币产生   

2)周朝: 商业由官府控制(工商食官)

3)春秋战国:私商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主体;商业繁荣,形成了许多著名都会

4)隋唐:长安、洛阳、扬州等成为闻名中外的商业大都会;对外贸易发达;

5)宋朝:对外贸易发达;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商业革命);

6)明清:①工商业市镇兴起②货币经济占主要地位③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④白银在流通中广泛之用

⑤棉花茶叶等经济作物普遍种植并成为商品⑥出现许多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如徽商、晋商

2、古代城市的发展:

1)唐代以前:严格的坊市制,坊是住宅区。市是商业区。城市的功能是军事重镇、政治中心。

2)宋代城市特点:①坊市界限被打破,出现街市      ②时间限制被打破,出现夜市、晓市

③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控制      ④城市的经济和娱乐功能增强。

地域限制放松,原先禁止设市的城郭和乡村被允许置市贸易,出现草市。

3)唐宋时期:沿海港口城市走向繁荣

4)工商业市镇兴起。

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① 商业起源很早,并且在不断地发展。

② 商业市场形式多样,如城市的市,乡村中的草市,夜市和晓市等

以丝绸之路和陶瓷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发达,构成了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促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兴盛,明后期逐渐衰落。

 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的社会地位较低;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未能占据中国古代经济的主导地位。

四、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1、“重农抑商” 政策

史实:战国时期---商鞅首倡“重农抑商”政策;明清时期---依然坚持抑商政策并实行闭关。

影响:

在封建社会和王朝的初期,“重农抑商”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封建统治的巩固起了积极作用;

 从根本上说,“重农”是正确的;

明清时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

2、“海禁”政策

原因:根本原因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防范“外夷”侵犯和沿海人民聚集力量抗清

影响:使中国日益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3、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发展

产生:时间、地点、部门----明中后期、江南地区、纺织业

                   标志----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雇佣关系

明清时期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自给自足经济在全国范围内仍居主导地位。

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原因:封建关卡众多,政府实行抑制工商业的政策;

闭关政策,禁止或限制海外贸易,不能拥有国外市场。

第二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一、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1、新航路开辟的背景:

原因:①经济根源 (根本原因) :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

②社会根源:欧洲人对黄金和香料的追求;

③商业危机:(直接原因)奥斯曼土耳其占领传统商路,使东西方商路受阻;

        宗教根源:传播基督教;

政治原因:欧洲各国君主强化王权,积极扩张

《马可波罗游记》的刺激

可能性(条件):①西欧航海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发展;

②西、葡两国王室的支持

③地圆说等地理知识丰富

2、新航路开辟的经过:

航海家

支持国

时间

成就

迪亚士

葡萄牙

1487

到达非洲好望角

·伽马

葡萄牙

1497

开辟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的航路

哥伦布

西班牙

1492

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大陆

麦哲伦

西班牙

1519--1522

欧洲-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欧洲(环球航行)

注:麦哲伦在菲律宾被杀,并没亲自完成环球航行,

3、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对世界市场形成意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⑵对欧洲:欧洲的主要商路和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对亚非美洲:美洲的传统社会遭到灭顶之灾;非洲成为猎获黑人奴隶的场所;白银大量地流入亚洲,刺激了亚洲经济的发展;

⑷对世界:全球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

人类由分散孤立开始走向整体世界

二、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1、荷兰殖民扩张

对外贸易发达。17世纪上半叶,荷兰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有“海上马车夫”之称。

组建垄断性的贸易公司,参与殖民竞争。

2、英国的殖民扩张(打败西班牙、荷兰、法国成就海上霸主)

手段:海盗式劫掠;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

        进行商业战争。

        组织垄断性的贸易公司,拓展殖民地。(英属东印度公司)

        进行残酷的黑奴贸易。

结果:18世纪下半叶成为最大殖民帝国,号称“日不落帝国”。

3、殖民扩张的影响:

1)对世界: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扩展。(扩展的主要途径:殖民扩张,掠夺)

2)对殖民国:为西欧国家提供了广阔的商品市场和大量的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3)对殖民地: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三、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一)、工业革命: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的技术变革。开始标志:珍妮纺纱机的发明,完成标志:机器制造业的机器化。

1、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

前提: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  

 ②自由劳动力: 圈地运动造就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

③资本: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积累了大量资本

④技术: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

市场:海外市场不断扩大,市场需求不断扩大 ----直接原因

原料:英国煤、铁资源丰富,拥有广阔的海外殖民地。

政府政策的保障。专利法的颁布(1624年)

2、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的条件

政治: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基本确立;

市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科技:自然科学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资金: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对殖民地的掠夺,积聚了大量的资本。

3、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第一次工业革命

(英国:17651840年前后)

第二次工业革命

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

主要成就

珍妮纺纱机(开始标志)、

万能蒸汽机

电力使用、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

化工技术发展、钢铁工业的进步

象征

蒸汽机的发明

(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电力的使用

(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新式交通

工具

火车、汽船

飞机、汽车

新能源

电力、石油

新兴工业

部门

棉纺织业、机器制造业、

交通运输业

电力工业、电气产品制造业、

石油工业、汽车工业等

生产组织

形式

工厂制(中小企业为主。企业主既是资本所有者,又是企业经营管理者。资本主义发展到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对外侵略方式:商品倾销)

大企业(垄断组织。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对外侵略方式:资本输出。)

科研与技术革新关系

未结合

真正结合

发生空间

从英国向欧美国家扩展

(一枝独秀)

多个国家同时进行

(百花齐放)

开始的领域

轻工业(棉纺织业)

重工业

 

第二次工业革命最大特点:以科学理论为基础,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

4、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经济: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②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2)、政治: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

3)、社会关系:引起了社会结构的变化,使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工人运动兴起;

城市化进程加快,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变化;  

4)、市场: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5)、国际关系:西方列强进行殖民扩张,使东方从属于东方。

6)、经济思想:自由主义思想兴起,自由竞争、自由贸易盛行。

5、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生产力:生产力飞速发展,人类进入电气化时代。

2)生产关系:垄断组织产生,大企业时代到来。

3)世界格局:东西方差距进一步拉大;促进资本主义市场最终形成。

(二)、世界市场的形成         

、形成过程:① 15、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②18、19世纪中叶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途径:新航路开辟、工业革命、国际贸易、人口流通、资本输出、威力威逼、

殖民扩张与掠夺——主要途径

、表现:①欧美工业国从全世界范围内获得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并倾销工业品或进行投资

②欧美工业国之间的货币可自由兑换。

③他们中的一国发生经济危机会波及他国或影响全世界。

4)影响促进了资本主义自身的发展

造成了亚、非、拉美的贫穷落后

进一步加强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相互联系

5)世界市场的特点:欧美工业国为主导。

(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1、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表现1)(2)(3)

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注意:虽然解体,直到新中国成立前仍占主体地位)

解体的表现:小农、手工业者破产  ②耕织分离,购买洋布   ③农产品进入市场

     解体的影响: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

中国逐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沦为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社会结构发生变化,买办迅速发展成一个新兴阶层。

2)中国逐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沦为列强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3)出现的近代企业。(近代企业即用机器生产的企业。如洋务企业、民族工业等)

2、洋务运动(由地主阶级发起)

1)背景:内忧外患,出现统治危机。(内忧:太平天国,外患:第二次鸦片战争)

清政府内部洋务派的形成                 

2)根本目的:用西方先进的技术,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

3)时间19世纪60---90年代

4)内容:

①前期兴办军事工业:以“自强”为旗号

第一家----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

规模最大--------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

评价:生产消耗高,效率低;生产技术大权操纵在洋人手中。没有达到自强的目的。

②后期兴办民用工业:以“求富”为旗号(民用企业具有资本主义企业的性质)

  开平煤矿------第一个使用机械开采的煤矿;轮船招商局------标志着中国新式水运业的诞生

评价:达到了分洋利的目的;给附近地区提供了廉价燃料,促进了其他工业的发展;推动经济的近代化。

5)结果:失败。失败的标志: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失败的主要原因:用西方先进的技术维护落后腐朽的封建制度

6)洋务运动评价:未达到“自强”“求富”目的,未使中国走向富强,无法实现维护清王朝统治的目的。

对我国早期现代化起推动作用

③在客观上既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又对外国经济势力扩张起了一定抵制作用.

补充:中国近代化

1)在政治上,民主和法制逐渐取代封建专制独裁;

2)在经济上,从生产方式来看,机器大生产逐渐取代手工操作;

从性质上来看,商品市场经济逐渐取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在思想文化上,近代的自然科学逐渐取代封建的思想文化。

其核心是政治民主化和经济上的工业化。

在中国近代,近代化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实现社会转型,由封建社会转变为近代社会。

 

 

 

 

 

 

 

 

 

 

 

 

 

 

 

 

 

 

 

 

 

 

 

3、民族工业的出现和发展:

时间

原因

表现

影响

产生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1、列强入侵,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2、外商企业的刺激

3、洋务派的诱导

上海发昌机器厂;

广东继昌隆缫丝厂;

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1、抵制外国经济侵略、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2、产生新经济力量、阶级力量,推动近代民族解放斗争

初步发展

甲午战争以后(19世纪末)

1、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设立商部,奖励工商

2、实业救国思潮推动

3、收回利权运动的推动

4.外国对华资本输出;

5.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1.涌现出一批实业家

2.棉纺织业发展迅速

3.厂矿数量增加

4.投资额增加 

 

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掀起维新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

黄金时期

1、民国初期(一战期间)(1912-1919)

1、一战期间列强放松了经济侵略(最主要原因)

2、民国建立提高资产阶级地位

3、政府实行有利于发展经济政策,倡导使用国货

4、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推动

纺织业、面粉业等轻工业发展较快;

重工业和化学工业也有一定程度发展。(范旭东)

无产阶级队伍壮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基础。

2、1919—1927年,迅速萧条

一战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利用跌价竞争等方法打击民族工业,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3、1927—1937曲折发展

1.全国的基本统一

2.国民政府提出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为抗日战争奠定一定的物质基础

迅速萎缩

1937—1945

1.沦陷区:日本野蛮经济掠夺

2.国统区:统制经济、官僚资本的垄断压榨、3.日本侵华战争的破坏

1.沦陷区:厂矿或毁或吞并。

2.国统区:官僚资本侵蚀、排挤、打击

 

几近崩溃

1945—1949

1.美国的经济掠夺

2.官僚资本的排挤

3.政府的苛捐杂税

4.内战的破坏

民族工业陷绝境,工厂纷纷倒闭

 

 

重获新生

1953—1956

三大改造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资本主义工商业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一部分

4、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1)不利因素:①诞生和发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②战争和革命不断,政局长期动荡。

2)有利因素:①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②清末至民国政府鼓励兴办实业;

③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④实业家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

5、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特点:

⑴ 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内地很少;

⑵ 重工业很少,绝大部分是轻工业,工业布局不合理;

 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⑷ 在三座大山的夹缝中求生存。

6、对中国近代化的启示

①国家统一、民族独立是民族经济振兴的政治前提。

②善于抓住国际机遇是振兴民族经济的重要策略。

③宽松的人文环境是经济发展的社会前提。

④充足的资金、先进的科技和教育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经济上: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因素,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政治上:为资产阶级维新变法和民主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也为中共成立准备了阶级基础;

思想上:为西方资本主义是思想文化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三)、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1.服饰变革

1)变化的表现

①民间的服饰变革: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

②清朝晚期官服、军服的改革:民间服饰变革推动官定服饰制度变革

③民国时期:新服饰:中山装和旗袍就是中西合璧的产物

2)变化的原因:

①西方服饰传入的影响。②人们生活观念的变化。③政府政策的调整。

2.“断发”与不缠足运动

1)剪辫

①清政府:1910年,清政府颁布自由剪发的法令;

②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发出《剪辫通令》,结辫陋习至此革除。

2)不缠足运动

①清政府的努力:

②维新派的推动:在西方平等思想的影响下,维新派人士倡导发起女权运动。康有为在广东南海首创《不缠足会草例》 ,其后,与康广仁在广州正式成了不缠足会,并不断推广,不缠足运动轰轰烈烈开展起来。

3)不缠足运动先于“断发”,但完成时间较晚。二者都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

二、报刊与电影—大众传媒

1.读报刊

①19世纪初,出现近代报刊。

②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民众开始有新闻的观念。

③1872年创办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1884年申报馆创办了《点石斋画报》开新闻画报之先河。

④清末四大小说期刊:《小说林》《月月小说》《绣像小说》《新小说》                                               

⑤维新运动中,报纸成为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的武器。

⑥新文化运动后,读报成为民众生活不可或缺内容。

2.看电影:电影是一种以活动画面表现的艺术,富于大众性。

①19世纪末电影传入中国。

②1905年《定军山》是中国人第一次尝试自摄影片。

③《难夫难妻》是中国第一部故事影片。

④《歌女红牡丹》是中国第一部有声片。

⑤电影院的普及:20世纪30年代,仅上海一地就有30多所电影院,每日去影院的有10万人之多。

3.作用:近代报刊和电影以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直观的形象,及时地传播信息,促进了科学事业的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三、移风易俗

1.日常礼仪的革新                         

民国之初,为了体现民主共和精神,废除跪拜、作揖等礼节,代之以鞠躬和握手。礼仪的简化,显示出自由、平等 等文明精神。

2.婚姻风俗的变革

①婚姻风俗的革新:新文化运动 和国民革命洪流,推动了近代婚姻的变革进程。发展不平衡,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层及官宦人家,广大的内地和农村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3.丧葬礼仪的变革:19世纪中期以后,西方文明、卫生、简洁的丧葬礼仪引起了国人瞩目。

4、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原因:

、西方生活方式和思想的影响;            、工业文明的冲击

、政府政策和民主思潮的促进;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推动。

⑤、传统习俗不适应近代发展趋势

二、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1、交通

①铁路: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山开平至胥各庄铁路

②水运: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标志着新式水运业诞生。

③航空:冯如制造了中国第一架飞机。

2、通讯

①邮政:1896年,“大清邮政局”宣告成立,后设立邮传部;

1913年北洋政府宣布裁撤全部驿站。1920年,中国首次参加万国邮联大会

②电报: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成为中国自办电报的开端。

3、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①推动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

②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一)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一、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1、原因:①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

② 具体原因:生产和销售矛盾尖锐

2、特点:① 影响范围广(从美国开始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影响所有经济部门)

② 持续时间长(1929-1933)

③ 破坏性严重

3、影响:

对国际局势:各国纷转嫁危机,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陷入混乱,国际关系日趋恶化。

对国内局势:使得人们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了怀疑,法西斯主义在一些国家开始泛滥,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

二、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1、罗斯福新政的背景:

危机爆发后,当时美国政府基本延续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使危机迟迟得不到解决。

1933年,民主党人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新一任美国总统

2、罗斯福新政的内容

1)整顿银行与金融业 (2) 复兴工业——核心内容(3)调整农业政策(4)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

3、特点:在未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全面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4、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积极----直接影响:是美国逐渐从经济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

       间接影响: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美国法西斯势力

       深远影响: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时代

 消极----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三、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资本主义进入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2)“人民资本主义”-----普通职工也拥有股票

3)经营者革命------企业所有者退出经营第一线,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

4)西方福利国家在战后得到发展-----普遍和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2、总体评价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调整

1)积极:50、60年代,发达国家进入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期”

2)消极:由于没有触及资本主义制度,1973年以后,西方国家普遍进入“滞胀”

(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一、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后,英、法、美、日等国武装干涉;

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内容:农业---余粮征集制

       工业---工业国有化

       商品流通---取消一切商品贸易,由国家集中分配

       社会劳动---强制劳动

评价:积极---在战时特殊情况下,最大限度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上的胜利。

消极---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战后进一步加强,因苏维埃共产党幻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的弊端日益显现,引起人民不满。

2、 新经济政策

背景:国内战争胜利后,苏维埃亟需恢复遭到战争破坏的经济,

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与日俱增,频繁发生暴动。

国家也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

内容:农业---粮食税

      工业---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

       商品流通---允许自由贸易

 意义:表明苏维埃共产党放弃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而探索出了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之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二、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1、斯大林体制确立:20世纪30年代中期

2、表现: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计划经济;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3、评价

1)积极影响: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1940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2)消极影响: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由于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长期僵化的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4、经验教训:制定政策时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

             要从国情出发,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

三、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1、赫鲁晓夫改革

内容:农业领域自留地,开荒,种玉米;工业领域权力下放,承认企业和个人利益

评价:积极--------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消极---结果失败---根本原因:局部调整,没有改变计划经济体制

2、勃列日涅夫改革

内容:工业领域运用价值规律;农业领域扩大农场自主权

评价:结果失败---根本原因:没有改变计划经济体制

3、戈尔巴乔夫改革根本性变革

内容:经济领域——进行根本性变革,承认企业是独立生产者,允许个体经济

        政治体制改革-

结果:1991年,苏联解体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建国后,两大任务: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

按阶段划分:过渡时期(19491956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年);

文革十年(19661976);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8年至今)

 概述20世纪50—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实践:

1、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基本确立(1949-1956)。

1949---1952年,经济调整,经济形势好转

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一化三改”,即实现工业化,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为公有制。

1953年开始实施“一五”计划,

1957年“一五”计划提前超额完成,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

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

2、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初期有益的探索----56年中共八大制定正确决策:

大会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

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生产关系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指出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失误-----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58“大跃进”运动(以大炼钢铁为中心)、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大二公”)

原因:中央领导人片面追求经济建设中的高速度。

特征: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危害: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挫伤人民的生产积极性;1959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

“左”调整:提出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3“文革”时期(1966-1976)

“左”倾错误恶性膨胀,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国民经济损失惨重。

教训:①必须充分认识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据此制定方针政策。

② 必须坚持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

③ 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

④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应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能“以阶级斗争为纲”;

⑤ 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⑥要健全民主和法制,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的原则,防止个人崇拜。

二、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1、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背景:

① 粉碎“四人帮”,“文革”结束

②当时中央主要领导仍然坚持“两个凡是”,引起全国不满

③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打破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束缚

2决策:① 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②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3、意义: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三、简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①概念:指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②步骤:安徽、四川率先实行

作用:农民获得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2、国有企业改革

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目标——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结果:增强了企业的活力,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使国有资产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3、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改革促进社会发展,随社会发展不断深化改革

四、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1、过程:

1992年中共十四大——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7年中共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意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并逐步完善;经济稳定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五、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1史实: 1980年起我国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5个经济特区;

 1984年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③后又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1990年中央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决定,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2、特点:我国已经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第五单元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为例,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布雷顿森林体系------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背景:1929年经济大危机和二战的惨痛教训,人们主张建立有效机制以稳定世界经济

    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变化,欧洲衰弱,美国经济实力膨胀,企图称霸世界

建立:1944年夏,美、英、中等国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召开会议  

             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发展银行(世界银行)成立。

主要内容:机构+制度

2个国际金融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

国际货币制度: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即固定汇率制

作用:标志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建立;

确立了美国在二战后左右世界经济的霸主地位;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

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

2、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关贸总协定》:1947年签字,1948年实施。

       目的: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

               性质:一项国际多边协定,实际上起着国际经济组织的作用。

               作用:确立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自由贸易体制;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3、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形成:在金融方面: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起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在国际贸易方面:通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建立起了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

三大支柱: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

影响:确立了美国在二战后左右世界经济的霸主地位;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

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

        顺应了经济全球化趋势,反映了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二、以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例,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1、欧洲联盟(即欧盟)

建立过程:

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为欧共体(经济合作组织)。

1992年,欧共体成员国签署《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即《欧洲联盟条约》)

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

性质: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组织,合作范围从经济扩大到政治、经济、军事一体化。

欧元的诞生:2002年1月1日,欧元正式启用     

              对欧盟经济发展有利,也对欧洲政治联合起推动作用

影响:促进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

        有利于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欧洲一体化也改变了世界格局,极大提高了欧洲在国际上的地位。

2、北美自由贸易区

建立:1992年,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签署协定,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

特点: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联合组成的贸易集团。

影响:推动了三国的经济发展,但对发展中国家——墨西哥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加快拉美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3、亚太经合组织        

成立:1989年成立,1991年中国加入。

        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第9次领导人会议在上海召开

组织原则:① 相互尊重和平等的原则  ② 开放的地区主义原则

③ 协商一致和自愿的原则  ④ 以渐进的方式实施目标的原则。

合作方式:是一种制度上的创新,称为APEC方式。

影响:使亚太地区在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中的地位与作用大大提高,

在区域经济合作和一体化中走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新路,创造出了一个新的模式,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探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1、进程:

 新航路的开辟启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工业革命的强大动力使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

 “二战”以来,特别是90年代以来,全球化的速度明显加快

2、原因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根本推动力

、新型交通和通讯方式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手段               

、两极格局的结束为全球化发展消除了政治障碍                       

、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全球化疏通了流通渠道  

3、表现:国际贸易的发展、世界市场的扩大、国际分工日趋成熟、大型跨国公司数量增加

4、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

在世界市场上,发达国家经济实力占优势,往往是获利者;而发展中国家经常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

经济危机的传染性和破坏性空前增强;

破坏发展中国家的自然环境,并进一步引发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威胁着人类生存。

5、为什么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1)之所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是因为它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同时存在,但总的来说是积极作用大于消极作用。

积极作用:经济全球化有效地利用世界各地的资源;

为各个国家提供了更多发展的机会,有利于世界和各国经济的发展;

极大地丰富和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消极作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

          经济危机的传染性和破坏性空前增强;

          破坏发展中国家的自然环境,并进一步引发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威胁人类生存。

2)态度:

①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无法改变的历史趋势。

② 发展中国家要抓住全球化这一机遇,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

③ 发展中国家要积极采取各种措施趋利避害,要努力争取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争取国际经济运行规则向着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方向调整。

四、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认识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了解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史实,认识其影响和作用。

1、世界贸易组织

建立:是由关贸总协定发展而来的,1995年1月1日正式运作。

它标志着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起来。

作用:使贸易更加自由地运行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2、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过程: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成员之一;1986年正式提出复关申请;2001年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影响:

积极意义//机遇: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推动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②消极意义//挑战:对我国弱势产业带来压力和挑战

 

历史必修三复习要点(文化史)

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认识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的重要贡献。

1、春秋战国出现“百家争鸣”根本原因:社会大变革

2、列举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并作扼要评价。——(P课文第2-3页)

儒家:孔子  哲学思想——思想核心是“仁”、“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政治思想——① 主张“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② 提出“正名”主张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习要实事求是、

“学而时习之”、“学思结合”、“当仁不让于师”

评价:① 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 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被推崇为“圣人”

孟子  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贵君轻” ——(P课文第5-6页)

哲学思想——“性善说”

道德思想——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人格精神——要求人们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

评价:① 《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后列为“四书”之一  

② 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③ 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生很大影响。

荀子:哲学思想—— ①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P课文第7页)

② “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

      政治主张——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评价:① 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很长时间不为正统儒家重视。

② 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道家:老子  哲学思想——①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否定“天命论”—(P课文第4页)

② 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评价:① 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    

② 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庄子  哲学思想——“齐物”(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P课文第8-9页)

“逍遥”(对事物变化要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

                   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从自然

      文学成就——寓言、散文蕴涵深邃的哲理智慧和神奇的浪漫主义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

法家:韩非:思想主张——① 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P课文第9-10页)                    ② 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评价:① 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② 其思想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在西汉以后1000多年中,法儒结合,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墨家:墨子  思想主张——“兼爱”、“非攻”、“尚力”、“节俭”——(P课文第7-8页)

 评价:① 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

② 曾被广泛吸收,战国以后不再受重视。

 3、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有什么重要意义?——(P课文第11页)

1)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2)儒家思想孕育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是传统文化的核心。(3)道家思想是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4)法家思想中的其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改革家的理论武器。(5)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① 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② 促进了文化思想的繁荣;③ 推动了社会变革的进程。)

4. 简述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① 春秋末产生,其创始人是孔子,提倡“仁”“礼”的学说,但未被统治阶级所重用。

② 战国时初步发展,孟子主张“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

(二)知道罢黜百家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1、汉代儒学:——P课文第13-14页)

1)思想来源: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思想;

2)理论基础:“天人感应”学说:君权神授;

3)新儒学主要增加了四方面的内容:① 天人感应  ② 君权神授  ③ 三纲五常  ④ 大一统  

4)思想核心:大一统(“新”所在)

2、评价(历史意义):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神化皇权

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确立了儒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文化;限制君主的权利,使君主实行“仁政”;

3、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①新儒学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有积极作用(根本原因)

②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③汉武帝通过起用儒士参政、兴办太学和地方郡学、将儒家经典确定为教科书等措施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三)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理学时期儒学的发展。

1、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危机——P课文第16页)

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的主张,吸收了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

宋代,逐渐确立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新儒学系统,即理学。

2、代表人物: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陆九渊;明朝—王守仁(王阳明)

3、主要内容——P课文第16-17页)

程朱理学“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把握“理”就要“格物致知”(接触万事万物才能明“理”)

陆王心学:陆九渊认为“心即理也”,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王守仁“致良知”学说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宋明理学的影响 ——P课文第18页)

历史作用:① 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② 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四)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结合他们的基本观点简要说明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P课文第20-22页)

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1、背景:政治上,专制政治的腐败,农民起义打击。

经济上,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根本原因)。

思想文化上,以程朱理学为标准的科举考试使思想界呈现出因循守旧的习气;西学东渐中近代科技开始传入,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2、代表人物及主张:

1)“异端”李贽,著作有《焚书》、《藏书》——P课文第20页)

否定孔孟学说;批判程朱理学;倡导个性自由,反对盲从统治者的意志;追求物质享受;主张男女平等。

哲学思想:指出万物皆源于矛盾的阴阳二气,并非生于“天理”,从而否定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基础。

2)顾、王、黄(各自著作见课本)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倡导言论自由,建立监督机构;学术上,主张提倡务实学风和行为“经世致用”;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出“工商皆本”—— P课文第21-22页)

3、影响(评价):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冲击;给后世民众以深刻启迪;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一)概述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认识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1、四大发明的概况:

1)造纸术:——(P课文第27页)

概况:  ① 纸出现以前的书写材料——甲骨、青铜、竹木简、帛② 西汉发明植物纤维纸,不适于书写。③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能书写的纤维纸,人称“蔡侯纸”

评价:纸的发明不仅为中华文化的发展与人传承提供了有效的载体,也为当时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文化传播与平民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印刷术——(P课文第27页)

概况① 雕版印刷术——发明于隋唐,世界最早有明确时间记载的雕版印刷品是唐咸通九年(868)印刷的《金刚经》。② 活字印刷术——北宋毕昇发明,节省印刷费用,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对人类的文明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时是泥活字,后来出现了木活字、金属活字。③ 外传——13世纪中期活字印刷术传到朝鲜,后又从西域传到欧洲。

评价  大大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对人类的文明历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3)火药——P课文第28页)

概况① 唐代炼丹制药时偶然发明,最早记载见于孙思邈著的《丹经》,称作硫磺伏火法。

② 唐末用于战争,五代和宋朝广泛用于狩猎、开山、采石和火器。

③ 14世纪初,火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评价: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明,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

4)指南针——P课文第29页)

概况① 战国——司南                ② 北宋——指南针发明,并用于航海。

③ 13世纪传入西欧,在地理大发现中起了重要作用。

评价: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明的时代。

2、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进程的贡献:中国古代科技方面的成就,长期领先于世界,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推动了世界科技文化的发展,在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主义,由封建主义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总结: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春秋时期创立(孔子及其主要学说)——战国时期发展(孟子与荀子及其学说)——西汉确立独尊地位(董仲舒及其大一统思想)——南北朝时期出现危机——宋明儒学的创新(理学的代表人物及主张)——明清时期遭到批判(代表人物及主张)

(二)概述汉字和绘画的起源,知道东晋、唐、宋时期的著名书法名家,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

1、汉字与书法——P课文第32-33页)

1)文字的发展历程:刻画符号(新石器时代)——商甲骨文(最早的成熟文字)——商周金文(标准字体:籀文)——春秋战国:混乱——秦:书同文(小篆、隶书)

2)书法:秦篆汉隶——魏晋:发展成为自觉的书法艺术(原因:主观:士人表达情意;客观:文具的改进)(王羲之“书圣”《兰亭序》)——隋唐(风格多样):草书――张旭、怀素;楷书――欧阳询、柳公权、颜真卿——宋四家(追求个性忽略法度)——明代(平民化、世俗化、个性化)——P课文第33-35页)

 

朝代

时代风貌

书法名家

艺术特色

魏晋南

北朝

社会危机、士人群体形成、文具改进

王羲之

虚玄灵动

  

盛世气象

张旭、怀素

狂放不羁

颜真卿、柳公权

注重规范法度

  

社会生活丰富多样

宋四家、赵佶

追求个性、有意无法

  

社会平民化、世俗化

祝枝山、文徵明

强调个性化

  

世运转衰

士人趋时应度

刘墉、翁方刚

馆阁体精润美媚,了无生气

包世臣、康有为

力挽颓风矫枉过正

2、绘画——P课文第37-39页)

①起源:新石器时代——战国两汉:帛画——魏晋:文人画出现(代表人物及绘画特点)——唐:雍容华贵(代表人物及绘画特点)——宋元:文人山水画,独立画种,注重意境(原因:文人阶层壮大,理学的兴起)——明清:风格奇特(原因:时代的变化,社会动荡)

②民间绘画:a兴起原因:商业兴盛、城市发展、文化普及

b代表:张择端(北宋)《清明上河图》;明清――木刻版画、年画、剪纸、布贴画

③中国古代绘画的基本特点:一方面盛行注重写实的宫廷和民间绘画;另一方面出现了非功利、主写意的文人画;不求形似,注重个人主观性情的抒发,表现手法灵活、自由。

(三)知道诗经、楚辞和汉赋的文学成就,概述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等人的文学艺术成就,知道明清四大长篇小说;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P课文第40-43页)

1、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反映贵族平民的生活。

2、楚辞:战国时期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其特点为句式自由灵活;代表:屈原——《离骚》

3、汉赋:特点是铺陈词藻、文采华丽,是一种带韵散文。如西汉司马相如《子虚赋》

4、唐诗:(1)繁荣原因:①统一、强盛 ②中外、民族间交流频繁 ③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 ④科举制度的确立(2)主要代表人物及其风格、代表作:李、杜、白见课本

主要代表人物及其风格、代表作:

代表人物

时代特点

作品风格

代表作

流派

李白 (诗仙)

盛唐

豪迈奔放、想象丰富、手法夸张

《早发白帝城》《蜀道难》

浪漫主义

杜甫(诗圣)

其诗称为“诗史”

唐由盛转衰时

诗风浑厚深沉,语言凝重精练

“三吏”“三别”

现实主义

白居易

 

晚唐

讽喻诗:平实浅近、针砭时弊

叙事诗:韵味绵长

《秦中吟》、《新乐府》

《长恨歌》、《琵琶行》

 

5、宋词——P课文第42页)

1)繁荣原因:①商业的繁荣、城市生活更加丰富,适应市井生活需要  ② 山河的破碎、民众的苦难使人们的感情更加丰富    ③“长短句”能灵活地表达情感

2)特点:句子长短参差,便于抒发感情,可配乐演奏

3)代表:(豪放派和婉约派代表人物及代表作见课本42页)

婉约派——柳永 《雨霖霖》;李清照

豪放派——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陆游

6、元散曲——P课文第43页)

1)背景:汉族文人进取无望,用以抒发愁闷情怀。社会下层文人对社会黑暗、人民悲惨遭遇的不满。 (2)代表人物: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秋思》。

7、明清小说; ——P课文第45页)

1)社会背景:① 商品经济的发达,工商业城镇兴起,市民阶层崛起,对文学的需求增多

② 社会识字率的普遍提高,更多的下层文人从事小说创作 ③ 印刷术不断完善,书坊书肆迅速发展  ④ 社会上弥漫着拜金逐利的风气,商人第一次作为被歌颂的对象  ⑤ 各种社会危机、社会矛盾逐渐加深,使一些文人对现实进行批判。

2)成就:① “四大奇书”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② “三言”“二拍”《警世通言》《喻世明言》《醒世通言》《初刻拍案惊奇》《续刻拍案惊奇》③ 批判现实的作品《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

四大长篇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六位一体| 科室公告| 文章推送| 日常分享| 学习资料| 宣教必读| 联系我们

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