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位一体
six in one
电 话:18372568578
手 机:13125066560
联系人:周护士
E_mail:2450148001@qq.com
地 址:湖北省武汉市
高中历史(下)
高中历史知识总结
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一)概述林则徐、魏源、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1、“开眼看世界”(19世纪四五十年代):——(P课文第88页)
①背景: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冲击加剧,中西方联系扩大
②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设译馆,翻译外国报刊书籍如《各国律例》,编译《四洲志》,开了中国近代由爱国而研究学习西方的先河
③魏源,编写《海国图志》,明确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④意义:以林则徐、魏源为先导,“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发展成一股社会思潮,从此,为抵御外侮,谋求民族与国家独立自强而探究学习西方,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
2、“中体西用”(19世纪60-90年代)——(P课文第88-89页)
背景:① 西学的传播猛烈冲击着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②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③ 以曾国藩、李鸿章和张之洞为首的洋务派看到西方船坚炮利,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
含义:“中学为体”是强调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社会命运的根本;
“西学为用”是主张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学技术,效仿西方国家在教育、赋税武备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举办洋务新政,来挽救清王朝。
实质:在维护固有的制度和纲常礼教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巩固清王朝统治的作用。
作用:随着洋务运动的实践,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也对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起了促进作用。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3、维新变法思想及作用:——(P课文第89-90页)
1)早期维新思想:最初支持洋务派和洋务运动,王韬、郑观应为代表人物,随着中法战争的失败,早期维新派开始提出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的要求,还主张发展工商业。这些主张对当时知识分子的思想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到了启蒙作用,但未能形成系统和付诸实践。
2)维新思想的发展:(19世纪90年代以来)
①背景:民族工业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形成;先进人士西学知识的增长促使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有进一步的发展。
②代表人物及思想:A、康有为,著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借用经学外衣、利用孔子权威来否定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为维新变法提供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其思想产生了“大飓风”和“火山大喷火”般的巨大影响。
B、梁启超,突破康有为理论的束缚,积极宣传民权思想,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然性。
C、谭嗣同。极力批判专制君权、宗法等级制度及纲常礼教,倡导男女平等,堪称维新运动的勇士。
D、严复,系统传播西方思想文化的第一人,提出“自由为体,民主为用”主张,借用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原理阐述维新变法的重要性。
③维新派与顽固派进行论战;内容包括要不要维新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度、要不要废“八股”、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等;这场论战使维新思想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形成了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3)维新思想的影响:①维新思想是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过程中,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而产生发展的,它将变法图存与发展资本主义相结合,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主题和政治要求②是先进中国人西方学习进一步深入的表现,突破了“开眼看世界”“中体西用”的物质层面,深入到制度层面
③维新思想极大的冲击了封建思想,动摇了封建社会的理论基础,有力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成为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④但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决定它并没有彻底批判封建传统文化。
(二)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了解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1、背景:——(P课文第92页)
①经济基础——“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②阶级基础——资产阶级队伍壮大,强烈要求实现民主政治;
③思想基础——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
④政治状况——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袁世凯复辟帝制,人民强烈反对
⑤直接原因——袁世凯为复辟造舆论,掀起复古尊孔逆流,遭到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的强烈反对。认识到在中国要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不但要进行政治革命,还必须进行思想革命。
2、标志:——(P课文第92页)
进作用。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3、维新变法思想及作用:——(P课文第89-90页)
1)早期维新思想:最初支持洋务派和洋务运动,王韬、郑观应为代表人物,随着中法战争的失败,早期维新派开始提出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的要求,还主张发展工商业。这些主张对当时知识分子的思想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到了启蒙作用,但未能形成系统和付诸实践。
2)维新思想的发展:(19世纪90年代以来)
①背景:民族工业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形成;先进人士西学知识的增长促使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有进一步的发展。
②代表人物及思想:A、康有为,著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借用经学外衣、利用孔子权威来否定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为维新变法提供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其思想产生了“大飓风”和“火山大喷火”般的巨大影响。
B、梁启超,突破康有为理论的束缚,积极宣传民权思想,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然性。
C、谭嗣同。极力批判专制君权、宗法等级制度及纲常礼教,倡导男女平等,堪称维新运动的勇士。
D、严复,系统传播西方思想文化的第一人,提出“自由为体,民主为用”主张,借用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原理阐述维新变法的重要性。
③维新派与顽固派进行论战;内容包括要不要维新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度、要不要废“八股”、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等;这场论战使维新思想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形成了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3)维新思想的影响:①维新思想是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过程中,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而产生发展的,它将变法图存与发展资本主义相结合,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主题和政治要求②是先进中国人西方学习进一步深入的表现,突破了“开眼看世界”“中体西用”的物质层面,深入到制度层面
③维新思想极大的冲击了封建思想,动摇了封建社会的理论基础,有力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成为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④但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决定它并没有彻底批判封建传统文化。
(二)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了解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1、背景:——(P课文第92页)
①经济基础——“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②阶级基础——资产阶级队伍壮大,强烈要求实现民主政治;
③思想基础——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
④政治状况——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袁世凯复辟帝制,人民强烈反对
⑤直接原因——袁世凯为复辟造舆论,掀起复古尊孔逆流,遭到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的强烈反对。认识到在中国要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不但要进行政治革命,还必须进行思想革命。
2、标志:——(P课文第92页)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等
活动基地:北京大学 主要阵地:《新青年》(发表的意义见课本93页)
3、主要内容:——(P课文第93页)
①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
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攻击以孔子和儒学为代表的旧礼教,旧道德,竖起了“打倒孔家店”的大旗——(P课文第94页)
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a.胡适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b.陈独秀主张推倒陈腐、雕琢、迂晦的旧文学,建设平易、新鲜、通俗的新文学;c.鲁迅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之作,是新文学的典范——(P课文第96页)
④ 十月革命后,竭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4、思想影响:——(P课文第97页)
①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给专制主义以沉重打击,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②对促进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觉醒起了巨大的作用
③是一场伟大的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
④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
⑤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⑥促进了文化平民化,推动了国民素质的提高。
⑦局限性:对东西方文化的某些提法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片面性。
(三)知道李大钊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方面的贡献,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1、李大钊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方面的贡献——(P课文第103页)
①开始传入: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一些新文化人士开始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在中国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大旗。
②系统介绍: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第一次较为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重大意义:——(P课文第103-104页)
①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爱国运动的深入发展。
②中国出现了以陈独秀、毛泽东、郑中夏、蔡和森、瞿秋白、周恩来等为代表的第一批马克思主义者。
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作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四、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一)了解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认识它们分别在推动辛亥革命和国民大革命中所起的作用。
1、旧三民主义:——(P课文第99=100页)
内容:①“民族主义”即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对中国的专制统治;(民族革命)
②“民权主义”即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政治革命)
③“民生主义”即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心分配问题,平均地权。(社会革命)
2、作用:① 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集中代表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制定颁发了第一步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旧民主主义革命其推动作用。
②局限性: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2、新三民主义:——(P课文第101页)
内容:①“民族主义”是对外反对帝国主义,谋求中华民族与世界其它民族的独立和平等;对内反对民族压迫,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强调各民族的平等和自决。
②“民权主义”强调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授予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个人和团体一切自由和权利。③“民生主义”是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改善农民和工人的生活状况。
作用:①新三民主义是三民主义在20世纪20年代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与发展,具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
②“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核心
③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两党和各革命阶级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3)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
相同点:旧三民主义是新三民主义的基础,新三民主义是旧三民主义的继续与发展。
不同点:①新三民主义突出了反帝的内容,而旧三民主义主要强调反对满清统治,具有狭隘性;②新三民主义主要强调普遍的平等民权,而旧三民主义只提出“国民一律平等”的空调口号
③新三民主义以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为两大原则,具体提出了农民的土地问题和工人的生活问题,与“扶助农工”紧密相联,而旧三民主义只是空洞的提出“平均地权”
(4)评价三民主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是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核心,既具有鲜明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时代内容,又具有浓厚的爱国主义的民族特色,并迅速成为当时中国先进政治思想的主流和近代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及救亡图存斗争的纲领。
(二)了解毛泽东思想在工农武装割据、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理论方面的主要内容,认识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1、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P课文第104-106页)
①发端(国民革命时期):针对陈独秀右倾错误,先后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阐明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农民问题的重要地位和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的极端重要性。
②初步形成(大革命失败后):相继发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探索出中国式的革命道路即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创举,也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重要标志;
③成熟(遵义会议到抗日战争时期):1940年发表《新民主主义论》标志着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时间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和成熟。解决了革命的领导阶级、革命目标、革命前途等一系列重大问题;1945年中共七大正式确认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④新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三大改造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独特创造;中共八大上毛泽东正确分析了当时的国内矛盾;1957年提出了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发展经济和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的战略思想。
2、主要内容:中国式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的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理论、党的建设理论、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等;其思想精髓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3、深远影响:①指导了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②是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③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毛泽东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地位。
(三) 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1、形成与发展:——(P课文第107-109页)
①时代背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肯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
②80年代以来,邓小平第一次比较系统的回答了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以及中国必须走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创立邓小平理论;
③1987年中共十三大,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制定了三步走的战略发展目标,标志邓小平理论形成
④深化:1992年南方谈话;1992年十四大正式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1997年十五大,正是将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科学内涵:①是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②是对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
③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④是开创和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旗帜
3、主要内容:①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②关于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基本路线;
③关于社会主义领导力量理论,坚持中国工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
④关于根本任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⑤关于发展动力,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⑥关于外部条件,和平与发展;
⑦关于政治保障,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⑧关于发展战略,“三步走”战略步骤;
⑨关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4、邓小平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何指导意义?
① (提供思想基础)开创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把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了思想基础。
② (提供经验条件)它用马克思主义的宽阔眼界观察世界,对国际形势、社会主义国家成败的经验、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及发达国家的态度和矛盾,作出新的科学判断,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了经验和条件。
③ (推动事业发展)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障、战略步骤、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订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推动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5、历史意义
性质: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改革开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作用:①指导了改革开放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②是当代民族精神的强大支柱
③创造性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二次历史性飞跃
(四) 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1、基本内容:——(P课文第109-110页)
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形成过程:
(1)2000年江泽民第一次完整概括三个代表的思想;
(2)2002年中共十六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
3、对党的建设的指导意义:
①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也是我们在新世纪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不断夺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的根本要求。
②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的根本原则,同时进一步回答了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条件下,应该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党的问题。
③进一步指明了实现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总目标的方向和途径,对保持党的先进性提出了新要求。
4、对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指导意义:
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基本问题,使我们党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升华到新的高度。
②科学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历史经验。
③以最概括的形式表达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物质基础、文化支撑和社会基础方面揭示了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只有具备雄厚的物质基础、强大的文化支撑和广泛的群众支持,才能确保正确方向并得以实现。
5、历史意义
(1)性质特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重要建党理论,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2)精髓: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3)作用:①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完善和发展的理论武器;
②是新世纪全党和中国人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根本指针;
③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6、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区别
|
解决的问题 |
思想精髓 |
重大作用 |
毛泽东思想 |
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及 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 |
实事求是 群众路线 独立自主 |
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确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
邓小平理论 |
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
使中国人民富起来 |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 怎样建设党 |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 |
引领中国迈向小康社会 |
五、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一)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简要说明科技进步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作用。
1、重大成就如下:——(P课文第120-122页)
时间 |
重大成就 |
作用与意义 |
1964年 |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
我国由此跨入和国家行列 |
1966年 |
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
我国有了用于施展的战略核导弹 |
1967年 |
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
|
1970、4 |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 1 号”发射成功 |
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
1973年 |
袁隆平 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 |
世界上首次育成杂交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第二次绿色革命” |
1975年 |
成功发射返回式遥感卫星 |
空间技术领域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
1983年 |
银河-Ⅰ型计算机诞生 |
中国第一台运算速度每秒亿次的巨型计算机 |
1997年 |
每秒运算130亿次的银河-Ⅲ巨型计算机 |
标志着我国高性能巨型计算机取得新突破 |
2003 10、15 |
自行研制的“神舟” 五号载人宇宙飞船反射成功 |
我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
2、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P课文第120-121页)
A、两弹一星打破了美苏对中国的核垄断和核威胁,展示了自己的实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安定的环境;
B、杂交水稻的发明不仅解决了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也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提供了战略思路
C、载人航天工程成为高新技术及相关领域发展的强大动力,将为中国带来上千亿元的经济效益,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知道我国的“双百方针”,认识“十年动乱”对文化艺术的摧残,概述改革开放后我国文化艺术的发展状况。
1、“双百”方针——(P课文第128页)
(1)提出: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
(2)内容和意义:“双百”方针是党和国家关于发展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基本方针。其基本精神是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双百”方针符合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和科技兴旺的方针。
(3)成就:见课本128页小字部分
2.“双百”方针遭遇曲折:①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双百”方针的贯彻受到严重干扰和损害。表现在:观点的错判和 对知识分子的错误批判;
②“文革”林彪和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对“双百”的窜改和歪曲,使文艺界出现“百花凋零”的局面,而且科学研究几乎停止
3.文学艺术的春天——(P课文第130页)
(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双百”方针恢复为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指导方针
(2)1979年10月,邓小平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文学艺术和科学研究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3)文学上:作品数量大增,题材更加广泛。各个领域争奇斗艳,流光异彩。
学术和科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理论上摆脱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僵化思想,出现了许多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新的见解。各种学术交流活动日益繁荣 。
4、经验教训:要明确处理好科学、文艺工作和政治的关系,和人民生活的关系。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导,使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P课文第131页)
(三)了解建国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线索及其主要成就,认识“科教兴国”战略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作用。
A、扫盲教育——(P课文第124页)
1.我国进行扫盲教育工作的原因:
(1)我国人民群众文化素养普遍低下;
(2)教育事关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3)识字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是最基本的人权。
2.扫盲教育的过程与成效:——(P课文第124页)
(1)1950年,全国工农教育会议,首先以识字教育为主,“开展识字教育,逐步减少文盲”。
(2)1982年:宪法规定“国家发展各种教育设施,扫除文盲。”
(3)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在20世纪末,全国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使青壮年文盲率降到5%以下。
(4)成效:新中国成立50年来, 摘掉了世界头号“文盲大国”的帽子。
B、义务教育——(P课文第124-125页)
1.目的:普及青少年教育、扫除文盲、提高人口素质、培养合格公民。
2.措施及成就
措施:①1986年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②90年代以来, 普及义务教育成为“科教兴国”的重要环节;实施“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希望工程”等。
成就:2001年1月1日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抛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
C、 高等教育——(P课文第125-126页)
1、曲折发展历程(1)建国初,中国的高校改造和调整参照苏联,忽视中国实际情况;
(2)1958年起,实施“教育大革命”,初步建立教学、生产劳动、科学研究三结合的教育体制;(3)1961年,根据八字方针,到1963年中国高等教育进入稳定发展的轨道
(4)“文革”期间高等教育遭到严重破坏;
(5)1977年“文革”后,高考招生制度恢复,学校教育回到健康发展的轨道;
(6)改革开放以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加快了教育改革的步伐。
2.我国重视高等教育发展的措施及取得的成就
(1)大学数量不断增加,资源配置、专业结构更趋合理;建立学位制度;设立博士后流动站、改革大学招生和分配制度;扩大办学自主权;成人高等教育规模大;中外大学加强交流
(2)少数民族的高等教育得到长足发展(3)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迅速。
D、思考教育和科技、经济间的关系:教育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科技和教育是决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教育的发展推动着科技的进步,科技进步也推动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国民经济的发展取决于科技的进步,而科技的发展又带动国民经济的提高。
E、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1)中国的历史经验证明了这一点。
(2)当代的国际国内形势也决定这一点。
①国际上: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其中教育具有基础性的地位。
②国内: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沉重的人口负担还没有转化为人力资源的优势。而劳动力的素质,提高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我们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能力增强的一个主要因素。而这一切都必须坚定不移的依靠教育来完成,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一)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的普罗塔哥拉和雅典的苏格拉底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主义的基本内涵。
1、公元前7世纪,最早的哲学诞生。——(P课文第52页)
最早的哲学流派是自然哲学,标志着古代西方人的精神觉醒。代表人物泰勒斯,创立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被誉为“西方哲学之父”。
2、智者学派:——(P课文第52-53页)
(1)背景:希腊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展,公民社会生活丰富,思想活跃。
(2)观点及代表人物:智者学派以认识社会为讨论重点,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和决定作用,这一切构成古希腊人文主义的精神内涵。代表人物是普罗塔格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3)评价:①强调人作为认识客观事物的主体的意义,否认了超自然力量对社会人生的作用,树立了人的尊严②过分强调个人主观感受,忽视人们认识的共同性,给主观随意性和极端个人主义打开了方便之门。
3、苏格拉底:——(P课文第53页)
哲学思想为认识人自己,强调知识的作用,知识即美德。他开创了希腊哲学的新方向,是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他崇尚知识和自由探索的理性精神对后世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4、亚里士多德:——(P课文第54页)
名言为“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最大的哲学贡献创立了逻辑学。他被称为集古希腊科学文化知识之大成的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不仅为现代许多科学门类奠定了基础,而且是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留下了包罗宏富的文化遗产。
5、希腊先哲与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的思潮
古希腊的先哲从实际出发,以人为本,洞察宇宙,探索人生,在他们的思想中蕴涵着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滥觞。
普罗塔哥拉“人是万物的尺度”,为文艺复兴提供价值标准定位;苏格拉底“知识即美德”,为文艺复兴提供道德标准定位;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为文艺复兴提供科学思维方法定位。
6、人文主义精神内涵:其核心内容是提倡人性,反对神性,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世的幸福,而不是教会强调的灭人欲,以便死后升入天堂;它倡导个性解放,反对盲从盲信的愚昧思想。它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二)知道文艺复兴初期“三杰”和《十日谈》、《哈姆雷特》,简述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1、文艺复兴——(P课文第55-57页)
(1)背景:
①中世纪欧洲基督教会对西欧思想文化的垄断
②14世纪以来,意大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③新兴资产阶级兴起并要求打破教会的束缚,但由于未形成成熟的思想体系,只得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表达反封建思想。
④14世纪中叶,黑死病的蔓延促使人们开始反省。
(2)指导思想:人文主义,其核心是提倡人性,反对神性,倡导个性解放。
(3)代表人物及作品:
①早期代表:薄伽丘,与但丁、彼特拉克并称为文艺复兴前三杰,代表作为《十日谈》,享有“人曲”美誉。作品表现的思想内容见课本55页(揭露、抨击、歌颂、肯定、提倡、反对)
②全盛时期(15世纪后期)a达·芬奇代表作《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强调艺术要表现和歌颂人的美和丰富的思想感情,用写实的绘画揭示人性的善恶:b米开朗琪罗,代表作品《大卫》,其创作体现人物的思想、意志和精神气质,他被誉为“市民英雄的创造者”:c拉斐尔,代表作《西斯廷圣母》其绘画以优雅、和谐、高度的完美享誉于世,被后世尊为“画圣”:
③发展与传播(16世纪):莎士比亚。英国人文主义代表,戏剧家,代表作品四大悲剧与两大喜剧,其中《哈姆雷特》深刻反映其人文主义思想。莎士比亚的戏剧代表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对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4)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
①性质: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和新兴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在意识领域的反映,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
②沉重打击了封建思想,促进了人的思想解放和觉醒,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为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注入了精神活力
④促进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为科学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⑤具有一定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用普遍的“泛人性论”掩盖阶级差别和阶级剥削。
2、宗教改革
(1)背景:——(P课文第58页)
①根本原因:天主教会的腐败与专横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
②思想:文艺复兴的思想解放潮流席卷欧洲,人文主义思想活跃
③直接原因:教皇在德意志地区兜售赎罪券
(2)马丁·路德及其宗教改革:——(P课文第58页)
①思想:其著作为《关于赎罪券的功效》(即《九十五条论纲》),主张“因信称义”即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这一学说否定了罗马教皇的权威,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②影响:马丁路德改革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是一场反对天主教会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改革后创立的新教登上欧洲历史舞台,与原来的天主教、东正教形成三足鼎立的新局面。
(3)加尔文及其宗教思想:——(P课文第59-60页)
①宗教主张:其著作为1536年《基督教原理》,将“依靠信仰才能得救”进一步解释为“先定论”,是其宗教观的核心。
②影响:加尔文的“先定论”学说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做了辩护,在西欧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广泛传播,为以后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在实践中宗教改革斗争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如建立了民主教会等,因此加尔文被誉为“欧洲宗教改革的第二位伟大人物”。
(4)宗教改革的意义:其实质是西欧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一场反封建的政治斗争。宗教改革打击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枷锁,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近代化进程,始终贯穿着人文主义思想。
(三)列举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康德的观点,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1、背景:——(P课文第61页)
① 17、18世纪,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接近确立,要求进一步打破封建专制制度的阻碍作用;
②自然科学的发展成为思想武器。
2、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1)孟德斯鸠:——(P课文第61页)
法国人,代表作《论法的精神》,主要思想为“三权分立”学说,成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最早实践的是美国的1787年宪法;
(2)伏尔泰:——(P课文第62页)
法国人,代表作《哲学通信》,主要思想是反对天主教会,倡导生而平等、信仰自由和民主政治。后世评论:“18世纪是伏尔泰的世纪。”
(3)卢梭:——(P课文第62-63页)
法国人,代表作《社会契约论》,主要思想为阐述“天赋人权”,提出“人民主权”,“社会契约论”,主张创立民主共和国。是思想最激进的启蒙思想家,为资产阶级提供了革命的理论。
(4)康德:德国人,代表作为《纯粹的理性批判》,主要思想为“人非工具”,他的理性批判哲学最终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
3、启蒙运动的影响:见课本63页中部
①欧洲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②丰富和发展人文精神的内涵,把反封建、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对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按照资产阶级利益建构政治制度的高度,从而比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更为彻底,更具鲜明的政治革命性质;
③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准备;
④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运动的比较:
(1)共同点:都注重人的价值,都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的思想;为资产阶级取得政治、经济上的统治地位做了思想准备;他们追求的所谓人类利益都是资产阶级的利益。
(2)不同点:①从背景上看,文艺复兴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物,主要是反对教会对人的束缚,而启蒙运动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对世俗的君主专制制度提出了批评。
②从内容上看,文艺复兴提倡“人性”,旨在摆脱天主教神学的束缚,强调追求现世的幸福;启蒙运动则前进一步,高举“理性”的旗帜,旨在反对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和封建特权,追求政治平等和经济自由。
③从影响上看,文艺复兴推动了科学事业的发展,引发了欧洲范围内的宗教改革浪潮;启蒙思想是在科学事业发展的前提下出现的,它打击了专制主义的世俗统治,引发了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资产阶级革命的浪潮。
七、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历史足迹
(一) 概述伽利略和牛顿的主要成就,认识经典力学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1、哥白尼(波兰天文学家):提出日心说,根本动摇宗教神学的理论基础;—(P课文第65页)
2、伽利略(意大利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近代科学之父):——(P课文第65页)
①发现了木星的四颗卫星,为日心说找到了证据。用自制望远镜证实日心说的正确性。
②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
③为牛顿经典力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是经典力学的奠基者 。
3、牛顿:(微积分+经典力学)。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力学三定律 。
4、牛顿经典力学——(P课文第66-67页)
(1)内容:1687年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力学三定律,,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实现了物理学史上的第一次大飞跃。海王星的发现是对其最成功的证明。
(2)历史地位:①是经典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基础,也是现代工程力学以及与之有关的工程技术的理论基础。
②标志着人类科学时代的开始。
③引发了以英国工业革命为起点的第一次技术革命,使人类进去了蒸汽时代。
④为法国启蒙思想和唯物主义哲学奠定了科学基础。
(3)局限:无法解决物质热辐射现象+物质传播媒介问题
(二)简述达尔文及其进化论的主要观点,概述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的分歧。
1、进化论出现的背景:——(P课文第67页)
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思想解放的洗礼;科学的发展和生物知识的积累;达尔文的努力
2、主要内容:——(P课文第67页)
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建立其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严密的生物进化理论,其中心内容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1871年,达尔文发表《人类的起源》进一步论证了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观点。
3、影响:——(P课文第68页)
从根本上改变了19世纪绝大多数人对生物界和人类在生物界中位置的看法,是对上帝造人说的颠覆。极大的促进了欧洲思想解放。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自然史基础;对近代中国思想产生巨大影响 (赫胥黎《天演论》)
(三)列举瓦特和爱迪生的主要发明,说明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1、前提条件:客观:人类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人们渴望解放生产力;科技:人类认识自然的不断进步,科学成就不断涌现,尤其是物理学的不断进步(牛顿力学、电磁学)
2、表现:
(1)瓦特改良蒸汽机(18、19世纪):——(P课文第68页)
背景:英国工业革命急需解决动力问题
应用:①1785年“万能蒸汽机”运用于纺织业;
②蒸汽机运用于交通运输:1807蒸汽轮船、1814蒸汽机车;“蒸汽时代”的到来:
意义:极大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2)“电气时代”(19世纪末――)——(P课文第69-70页)
表现:
a 1831年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b 科学实践运用——电能的产生:1867 西门子――发电机;格拉姆(比)―电动机;
1879年爱迪生发明电灯。发明和改进了电话、电报、电影等;电力的普遍运用,人类进入到电气时代。极大推动了工业生产,掀起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社会变革和文明进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3、历史意义――推动社会变革的动力;——(P课文第70页)
①科技转化为第一生产力,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
②出现新的技术革命浪潮,促进了第二次技术革命;
③资本主义从此确立全球优势,世界联系密切,促使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④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物质、精神生活丰富多彩。
(四)知道相对论、量子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意义。
1、相对论(20世纪,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P课文第112页)
①内容:分为“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其基本原理是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认为时间、空间、运动、质量不是绝对不变的,而是相对的,可以相互转化。
②意义: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领域的最大革命,它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上了19世纪末出现的经典物理学的危机,可以广泛的解释不同运动状态的物质,创立了一个全新的物理学世界,极大的扩展了物理学的应用的领域,打破了经典物理学绝对化的思维模式,为人们提供了辩证的看待世界的途径。
2、量子理论:——(P课文第113-114页)
①建立:A、1900年,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假说,即辐射象物质一样,是由具有能量的基本单位量子来实现的。
B、爱因斯坦提出光的量子理论
C、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提出原子的量子理论。在此基础上,量子力学建立起来;
②意义:是20世纪最深刻、最有成就的科学理论之一,使人们对微观世界的基本人是有了革命性的认识;带动技术创新,为电子技术、半导体技术和激光技术奠定理论基础,推动了第三次技术革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量子理论与相对论构成现代物理学的基础,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的看世界的角度和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五)以网络技术为例,认识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P课文第116页)
(1)网络技术的发展历程:
①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在美国诞生
②发展方向存储量更大,运行速度更快,体积更小,更轻便实用。
③1969年国际互联网问世,又称“因特网”
(2)意义:——(P课文第117页)
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把人们带进了信息时代,加强了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为各种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便捷的渠道。或拉近了世界各地的距离,使得地球变得更小了。
八、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一)知道《唐璜》《人间喜剧》《战争与和平》,认识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影响。
1、时代背景:
资本主义经济在工业革命后的迅速发展带来了革命和改革的年代,但相继成功的欧洲各国并没有出现启蒙学者所描绘的美好景象,人们将对现实的不满反映到文学艺术领域,产生了浪漫主义与批判现实主义。
(2)代表人物与作品:——(P课文第75页)
浪漫主义文学(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中叶)
①拜伦: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叙事长诗《恰而德·哈罗尔德游记》《唐璜》,具有民主思想和反叛精神。其中《唐璜》被誉为“讽刺现代社会积弊”的百科全书。
②雪莱: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西风颂》,始终充满幻想和憧憬,体现一种乐观主义精神。名句有:“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自己”、“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③特点:想象力丰富的构思,跌宕起伏的戏剧情节
④评价:有力的支持了法国大革命后席卷全欧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为欧洲文坛树立了一面光辉的旗帜。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19世纪中叶)
① 巴尔扎克:——(P课文第76页)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人间喜剧》,由91部小说组成,刻画了2400多个人物形象,展示了19世纪前期整个法国的社会生活,尤其在揭露资本主义社会金钱罪恶方面入木三分,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
② 列夫·托尔斯泰:——(P课文第76-77页)
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战争与和平》,罗曼罗兰赞誉此书为“近代的《伊利亚特》”。
③特点:强调真实具体的描写现实生活,揭露批判社会黑暗,着力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二)知道凡高和毕加索,简要说明其主要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艺术价值。
1、现代美术时代背景:
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现代社会生活各方面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现代艺术即为这种变化的反映。
2、现代美术:——(P课文第81页)
①凡高:后印象派代表,作品为《向日葵》;他的作品色彩极其强烈,富有个性,充满了火一样的热情,他被称为“扑向太阳的画家”。
②西班牙画家毕加索,现代派代表,采用夸张、变形与抽象的表现手法,大胆运用各种材料,代表作为《坐在椅子上的女人》《格尔尼卡》等。
人民版:立体派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西班牙人毕加索。毕加索成为最有影响力的现代立体派画家。《亚威农少女》被认为是立体主义的第一幅绘画。《格尔尼卡》以1937年4月,法西斯空军轰炸了西班牙北部巴斯克重镇格尔尼卡为背景,采用了立体主义和半写实主义等多种手法与风格,描绘了战争带给居民的伤亡和惊恐,整个画面给人以极大的震撼。】
(三),知道贝多芬及其主要作品,理解这些音乐作品的时代性和多样性。
贝多芬与古典主义音乐(18—19世纪)——(P课文第79页)
1、背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开始确立,工业革命带动科技的进步启蒙思想传播。
2、作及风格:九部交响曲如《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田园交响曲》等,其作品风格受其自身凡封建和争民主革命精神的影响,洋溢着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气息
3、影响:开创了交响曲的新形式,赋予乐器反映社会重大题材的使命。开创了浪漫音乐的先河。
(四)简要了解影视艺术的产生及其发展历程,认识影视艺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1、电影的发展历程:——(P课文第83-85页)
①背景及诞生:19世纪末,随着摄影技术、缩短曝光、连续摄影等一系列技术的发明。1895年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取得成就,电影诞生。
②发展:到1927年之前为默片时代,此间,美国人格里菲斯被誉为“现代电影之父”。卓别林为杰出演员,代表作品有《城市之光》《摩登时代》《大独裁者》等
③随着影像与声音结合技术的成熟,有声电影崛起,世界电影进入全面繁荣阶段,如奥斯卡奖的设置。
2、电视:①1929年,英国人贝尔德发明了电视
②优势:兼具多种媒体优势,具有覆盖面广、时效强和现场感强的特点
③主要功能:传播咨讯;开展远程教育;娱乐;展示世界各地优秀艺术品。
④意义:丰富精神生活,扩大视野,提高素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对现代社会产生深远影响。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3、影视艺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影视艺术的产生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反映了人类科学技术方面的进步,引领文明的发展趋势和社会风尚,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对人类生活产生深远影响。心身医学科护士 版权所有
电 话:18372568578 手 机:13125066560 QQ邮箱:2450148001@qq.com
地 址:湖北省武汉市
站点描述:本网站旨在搭建一个展示平台,发布一些医学科普知识、心身医学科的日常,分享专科知识,搭建一个相互沟通的平台,分为电脑和移动两个版本。感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关注。。。
我科网站:心身医学科
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