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与心的连接,爱与爱的守护,远离疾病与痛苦,科学提高适应能力,心身医学科与你在一起。。

六位一体

six in one

电 话:18372568578

手 机:13125066560

联系人:周护士

E_mail:2450148001@qq.com

地 址:湖北省武汉市

您当前的位置是:主页 > 文章推送 > 心身专科 >

心身专科

坦然面对挫折 学会乐观自信(十)

发布时间:2022/09/29 丨 文章来源:未知 丨 浏览次数:

第二节 坦然面对挫折 学会乐观自信1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孟子

    一、我们面临的挫折

    (一) 挫折概述

    挫折普遍存在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任何人都不能幸免。那么,什么是挫折呢?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挫折是指人们在某种动机的推动下,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遇到了难以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其需要或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所产生的消极情绪反应。

    这一概念包括三个因素:一是挫折情境;二是挫折认知;三是挫折反应。当三者同时存在时,便构成心理挫折。但如果缺少挫折情境,只有挫折认知和挫折反应这两个因素,也可以构成心理挫折。在三个因素中,挫折认知是最重要的,挫折情境与挫折反应没有直接的联系,它们的关系主要通过挫折认知来确定。挫折反应的性质及程度主要取决于挫折认知。不同的人,处于同样的一种挫折情境中,受到相同强度的挫折时,由于挫折认知不同,所产生的挫折反应也不相同,前文提到的心理学中著名的“习得性无助”的实验就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

    正如前文所言,两个心理学研究都发现,即便是将动物和人置于绝望的环境中,人为地让他们无法逃脱失败或惩罚,仍然有三分之一的个体不会放弃,还是做“徒劳”的挣扎与努力。产生这种差异的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呢?塞里格曼指出,群体中天生地存在乐观差异,少数个体是最为乐观的。这些乐观的个体并非没有遇到挫折,只是对挫折的认知不同。

    (二) 当代学生面临的挫折有哪些?

    人在遇到挫折时,往往会感到缺乏安全感,心情烦躁,学习和生活都会受到影响。那么,对当代学生而言,主要存在哪几方面的挫折呢?

    1. 学习上的压力

    在中国,高考就像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考生所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在高考的重压之下,学生成了应试机器。然而高考毕竟是一座独木桥,每年有不少高考失利的考生,这对于他们来说是很大的挫折。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不但要学好专业知识,而且要过英语四六级,通过计算机水平考试,还要在课余时间打工、实习,现在社会上流传的“毕业即失业”的说法也让毕业生们感受着强烈的就业压力。

    2. 人际关系上的矛盾

    现在大多数孩子是独生子女,对独生子女教育不当造成的后遗症,如任性、自私、不善交际、缺乏集体合作精神等不良习性,使得青少年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较差,不懂得朋友之间相互忍让,从而容易引发人际关系上的矛盾。尤其对于大学生而言,同学在一起学习生活,但是大家的家庭条件不同,由此所造成的生活方式、生活条件的不同,很可能造成生活上的一些磨擦。如果这些人际矛盾不及时解决,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不但易使大学生诱发心理疾病,还会使人产生暴力倾向和行为。

    云南大学大四学生马加爵因为和同学打牌产生矛盾,用钝器3天连杀4位同学,事件震惊了全国。其实,从心理学和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导致马加爵暴力、凶残的主要原因就是人际交往的不和谐、不融洽。

    3. 情感上的挫折

    现在的大学生,大都谈恋爱,那么情感上的不顺利包括失恋,已不是什么稀奇的事,这也是大学生必须面对的问题。2006年9月,一女子在北京师范大学被杀,后经查明,行凶者是该女子的男朋友,两人因感情问题而产生矛盾。这就是大学生因不能适应情感上的挫折而导致的悲剧。

 

 

第二节 坦然面对挫折 学会乐观自信2

    二、多数学生面临挫折时的心理反应及原因分析

    (一) 面临挫折时的心理行为反应

    近年来,整个社会普遍感受到,学生承受、克服挫折的勇气和能力越来越弱,挫折反应极为强烈。例如,有的学生在升学失败后,冷漠退让,放弃人生追求;也有的学生学习成绩较差,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后,成效不显著,即对自己丧失信心、悲观失望,从而对学习失去信心;还有的学生在与同学的人际关系出现障碍时,内心产生焦虑,但不是采取积极的态度调节情绪、解决问题,而是一味地苦恼,甚至萌生报复心态;还有一些学生在受到挫折后,自怨、自叹、自恨、自责,更有甚者,还出现轻生的极端行为。

    高校大学生甚至研究生自杀事件频频发生。2007年5月8日至17日,短短数天内,北京已相继有5名高校学生坠楼身亡。据5月23日《生活报》报道,5月1日至21日,哈尔滨市自杀的大学生竟达到10人。

    例如,吉林某大学的一位女生,聪明俏丽,从小一直生活在幸福的家庭中,以优异成绩考入大学后,曾被评为“三好学生”,还担任了班干部。但后来一次班干部的改选中,她落选了。于是,她开始认为世人都在与她作对。不久后的一个晚上,她走出校门,融入深深的夜色之中。当人们发现她时,她已经沉睡在长春南湖的一湾绿水里。还有一位大学生,只不过因为在联欢会上唱歌走了调,引起同学们的哄笑,她便觉得无法忍受,当晚在校园里自杀身亡。

    上述这些学生都是将负面情绪转向自身,还有一些人将负面情绪转向他人或者社会,从而出现暴力行为(如杀人),这是面对挫折所表现的极端行为。这种例子在现实生活中也并不少见。例如马加爵、赵承熙等“校园杀人恶魔”的出现。

    (二) 心理成因分析

    学生们面临挫折时的上述心理反应,说明了他们挫折承受力比较脆弱。挫折承受力,是指个体遭受挫折后,排解挫折的能力。耐挫力较强的学生在挫折面前不会过分紧张,没有强烈的情绪困扰,能够尽快地找到适应和对付挫折的办法,从而保持心理行为的正常;而耐挫力弱的大学生对挫折过分敏感和紧张,稍遇挫折就惊慌失措,并且容易长时间陷入不良情绪中而不能自拔。这样,几经挫折打击,也许是并不很严重的挫折打击,都容易造成心理和行为的失常,甚至直接引发自杀、杀人等极端行为。

    原因何在?原因应该是来自多方面的,既有来自家庭的,也有来自社会的。

    其一,来自于家庭。从小学到大学,孩子们无一例外地被要求好好学习,但追求学习成绩与排名却使他们失去了快乐的童年和少年时代。生活中焦虑与紧张情绪的逐渐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出现一次大的心理危机。心理承受力强者,挺过去;弱者,恐怕就要做出不理智的行为了。

    有调查显示,目前,在青少年中,“自我中心”现象非常严重,约有40%的家长怕影响孩子学习而不愿意让孩子参加必要的家务劳动。许多父母出于爱子心、舔犊情,甘愿像仆人一样伺候子女。这实际上削弱了子女的生存意识和生活能力。孩子在家庭中处于绝对优势的地位,这容易衍化为自我中心的不良心态。缺乏锻炼的年轻一代将变得经不起挫折和磨砺,心理承受能力脆弱,一旦某种愿望受挫,便产生心理冲突,做出不理智行为。

    其二,来自于社会。我国的教育传统与国外的教育有别。如日本教育很注意对孩子的意志的磨炼,而中国的教育传统则是“三思而后行”;日本教育是要学生学会捕鱼,中国传统教育则是喂学生鱼吃。两者相比,即可看出这也是造成中国学生抗挫折能力弱的因素之一。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除应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外,更重要的还应教给学生一些对待挫折的方法,教育他们在遇到挫折时,采取一些积极的措施,进行自我调节,把情感和精力转移到有益的活动和学习中。要鼓励学生,面对挫折应坚韧不拔、百折不挠、充满信心地战胜它,从而成为生活的强者。

 

 

第二节 坦然面对挫折 学会乐观自信3

    三、面对挫折,我们怎么办?——提倡挫折教育,

    实行自我调节,学会乐观自信

    青少年如何才能处理好挫折呢?

    (一)提倡挫折教育,形成正确的挫折观

    失败乃成功之母。幼年周恩来如果不是目睹了残酷的社会现实,经历了苦难的洗礼,也不会立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伟大抱负。《西游记》中的唐僧若不是经历过诸多的艰险险阻,克服了重重困难,恐怕也不会取得真经。可见,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是必要的。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遭受挫折的经验对挫折的承受力有很大影响。

    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给一组小白鼠以电击或其它挫折情境,使其产生紧张状态,然后让它们正常发育。这组小白鼠长大以后就能比较轻松地应付挫折。而另一对照组没有经受过这类挫折的小白鼠,长大以后遭受电击等痛苦刺激就显得怯懦和行为异常。同样的道理,人也有类似的现象,一个从小受过逆境磨练的人,成年以后能更有效地适应环境,对紧张状态的反应有较大的灵活性,遭受挫折刺激而造成的伤害也比较小。幼年时挫折太少,长大后一旦面临挫折往往不知该如何处理,容易产生激动情绪和不良的生理反应。现在的学生,从小娇生惯养,父母对他们百依百顺,有求必应。这些孩子都是在以我为中心的顺境下长大的,很少有对待挫折的经验,一旦遭受挫折和打击,就会产生消极心理,或是惊慌失措,或是任意而为,其承受力很低。

    挫折教育就是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挫折观,认识到遭遇挫折是人人都要经历的,对挫折的认知和遇到挫折后的处理方法才是人生成功的关键。敢于坦然面对,吸取教训的必能成功;在挫折面前,缩手缩脚,知难而退的,给他无数个机会他也不会成功,因为永远过不了挫折这一道坎。敢于直面挫折、失败,从中吸取经验,将是你成功的真正关键所在。不要被挫折所击退,迎难而上,最后的胜利必在其中。

    (二) 实行自我调节,缓解心理压力

    调节不良情绪,保持良好心境。挫折产生后,谁都会感到紧张、烦闷,行为也不免有些失常。在这种情况下,应当有意识地运用心理防御机制,采取一些比较积极的间接反应方式,从而避免加重挫折或由挫折带来新的挫折。心理健康者经常能保持愉快、自信、满足的心情,善于从行动中寻求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情绪稳定性好。

    在各种不良情绪出现时,要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调节。当要动怒时,可立即离开当时的环境和现场,转移注意力,用“如此动怒犯不着”的想法压住怒火;当悲伤时,就干脆痛哭一场,让泪水尽情地流出来;当受了委屈,一时想不通时,千万不要一个人生闷气,最好找亲人或朋友倾诉苦衷;当苦闷不堪或烦恼不安时,可以欣赏音乐,用优美的乐曲帮你排解烦恼和苦闷;当思虑过度时,应立即去户外散步、消遣,呼吸大自然那新鲜的空气,或者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当妒火中烧时,要变换自己的角度,进行有意识的控制,增强个人修养。

    分散挫折的压力。不要把痛苦闷在心里,应当主动向老师、同学或亲友倾诉,争取别人的谅解、同情与帮助。这样可以减轻挫折感,改变内心的压抑状态,以求身心轻松,从而让目光面向未来,增强克服挫折的信心。

    转移视线。遭受挫折后,一般人都会感觉度日如年,这时,要适当安排一些健康的娱乐活动,走出户外去。丰富多彩的闲暇活动可以使挫折感转移方向,扩大思路,使内心产生一种向上的激情,从而增强自信心。

    补偿。实现目标的愿望受挫后,可以利用别的途径达到目标,或者确立新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发现目标不切实际、前进受阻,应及时调整目标,以便继续前进,获得新的胜利,即“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是一种心理防卫机制。

    升华。人在落难受挫之后,奋发向上,将自己的感情和精力转移到其他的活动中去。如大学生在感情上受挫之后,将感情和精力转移到学习中去。这也是大学生在受挫之后一种很好的调节方法。

    善于化压力为动力。遇到挫折和失败或者即将遇到挫折、失败,会面临很大的心理压力。在这个时候,你是气馁,当逃兵,还是奋起,继续勇敢的追寻?这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其实,适当的刺激和压力能有效地调动肌体的积极因素。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在逆境中做出的。就像很多的古人、伟人在挫折和失败面前,从不低头、气馁,而是善于化压力为动力,从逆境中奋起。他们的成功值得我们大家去深思,去学习。

    (三)学习乐观自信:如何化悲观自卑为乐观自信

    当代学生思维活跃,知识面广,生活的道路较为平坦,阅历也比较简单,在遇到挫折时,容易出现一些不良的行为表现。不良的行为表现主要是源于错误的认知及脆弱的承受力。有调查发现,对挫折的错误认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他们认为挫折不应发生在自己身上。生活中出现一些不顺利、不愉快,学习和交往中存在一些挫折、失败本来是正常的事,但有的学生认为这些是不应该发生的。他们认为学生时代应是丰富多彩、充满快乐的,大学学习也应是轻松愉快的,人际关系同样也应是和谐的;而对于挫折,他们缺乏思想认识和心理准备。因此,一旦遭遇挫折就会出现不良的行为表现。二是以某方面的挫折来否定整个自我。如一次考试成绩差便认为自己的能力差,不是读书做学问的料子,前途完了。这种以一两件事来评价自身价值的认知方法,其结果往往会引起强烈的挫折反应,自暴自弃。三是把某一次挫折的后果想象得非常可怕,对挫折缺乏正确的认识。比如有的学生一次生病,便害怕影响学习,害怕考试不及格而退学;或一件事情没办好,便担心别人对自己有看法而失去信心。可见,目前最重要的是改变他们悲观自卑的态度。化悲观自卑为乐观自信需要以下几个步骤。

    1. 改变消极的思维方式

    有位先生家的电话,末尾的4个号码是“1414”,好像“要死要死”,这位先生却笑了:“依我看,这号码特别的吉祥,你想想唱五线谱的时候,1414唱什么?唱‘都发、都发’,对不?所以这号码总是发。”

    一乘客坐公交车,一路上七八个红绿灯,每个绿灯,眼看就要过了,就变成了红灯,被挡了下来。“真倒霉!一路都是红灯。”乘客叹口气,“总是最后一辆差一步。”“不倒霉,”司机回头笑笑,“变绿灯时,我们都是头一个走。”

    由此可见,当我们遇到挫折和困难时,我们只需把自己的思维向乐观方向转一转,就可以看到希望。而如果能养成乐观的思维习惯,那么你就能长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了。

    消极思维方式的改变是由悲观转为乐观的关键。那么,如何改变消极的思维方式呢?我认为,可以从贝克和艾利斯等人的认知疗法和合理情绪疗法中找到答案。

    艾利斯认为,人的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本身所引起,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人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他提出了ABC理论,A是诱发性事件(Activating events),B代表信念(Beliefs),是人们对A的信念、认知、评价或看法;C是指特定情境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Consequences)。通常人们会认为,人的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性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了C。艾利斯认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即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直接原因。例如,一位大三学生走在校园的路上,迎面碰到自己的老师,但老师没有跟他打招呼,径直走过去了。于是这位同学就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老师对我印象不好,我很悲观。这里的A是老师的客观行为;B是我认为老师对我的印象不好;C是我很悲观。其中B是这位同学的对事件的认知,是一种不合理信念。

    找到了不合理信念后,就要对自己所持的不合理信念进行辩驳,从而改变旧认知,形成新的认知,达到改善情绪的目的。例如,可以这样与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辩驳:老师没有跟我打招呼就说明他对我印象不好吗?他当时可能正在想别的事情,没有注意到我,即使是看到我没有理睬,也可能有其他的原因,并不一定是老师对我的印象不好。经过与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辩驳,我们就能重新建立新的合理信念,达到改善情绪的目的。辩驳的过程用D表示(Disputing Intervention),达到的效果用E(Effect)表示。ABCDE就是消除不合理信念的整个过程。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合理信念,用ABCDE的方法改变旧的不合理的认知,形成新的合理的认知。

    2. 改变消极自卑的行为方式

    消极自卑的行为方式是指由于自卑而采取回避的方式与别人交往,避免别人看出自己的缺陷和不足,在学习和生活中说话犹豫,思前顾后,缩手缩脚,缺乏应有的胆量和气魄,在公共场合表现拘谨,不善于表现自我等行为方式。这样的行为方式使人不能够积极进取,才华得不到充分发挥,游离于集体之外,没有集体感。

    我们消极的思维方式消除之后,还要改变掉消极自卑的行为方式,将积极的思维方式化为指导我们的日常行为,使之形成习惯,久而久之,便能化消极自卑的行为方式为积极自信的行为方式。

    消极自卑行为方式的形成虽有社会环境的因素,也与个人生理方面因素相关,我们要做出勇敢的改变。首先要加深理性认识,正确地对待自卑。多数心理专家认为人人都有自卑感,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自卑可以成为我们改变自身的动力,对自卑的克服与超越可以使我们成为一个卓越的人。其次,应该准确认识自身,客观评价自我,不能只抓住自己的缺点不放,要善于发现自身的优点,全面客观地评价自我。最后,采取有效方式,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要勇敢地与人交流,正确认识他人的优缺点,培养宽容的心态。

    3. 改变消极自卑的语言方式

    语言是一个人精神风貌的反映,它不仅反映了人的内心所想,而且对人的意志、行为具有反作用力,也就是说,积极的语言方式会给人积极的心理暗示,消极的语言方式会给人消极的心理暗示。

    消极语言,是一种消极暗示,这种话说多了,就会产生自卑心理,使人意志消极,失去自信,一事无成。虽然消极语言危害如此之大,为什么人们还要说呢?这与人的心理状态有关。当生活、工作、学习不顺利的时候,消极话便脱口而出,对自己进行全盘否定。如有些人常说:“反正”、“毕竟”或“总之”一类的话,“反之我不行,毕竟是不行的”,“总之,我无能为力”,“总之,注定是要失败的”……这些全是否定自己的话,使本来可以做的好的事,也就做不好了。

    由此可见,一个人要想树立自信,使自己的事业获得成功,就应该改变消极自卑的语言方式,即使一些消极自卑的话浮现在你的脑海里,也要避免说出来,并尽量告诉自己“我行”、“我一定行”。使用积极自信的语言方式常常会使一些难度较大的事情做起来得心应手,不信你就试试吧。

    4. 改变消极自卑的生活方式

    要像前文提到的史铁生小说中的那个瞎子一样,为自己定目标,拥有充实的生活,投身工作让自己忙起来,用有意义的活动去占领自己头脑,把不快乐的情绪挤出去。

    当然,乐观自信心态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它需要我们与消极的思维、行为、语言和生活方式进行长期的斗争,需要经得起困难和挫折的考验。

    由此可见,面对挫折,我们应该大胆正视它、面对它。罗曼;罗兰说得好:“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两盏灯光,一盏是希望之灯光,一盏是勇气的灯光。有了这两盏灯光,我们就不怕海上的黑暗和风涛的险恶了。”霍奇斯曾说:“失败往往是黎明前的黑暗,继之而出的就是成功的朝霞。”当你冲破“黑暗”,看到“朝霞”,当你走完终点时,蓦然回首,你会发现自己的心变得如此坚强,生命如此充实。这难道不是挫折对我们的磨炼吗?

    朋友们,当你面对挫折时,不要低头,不要丧气,昂起头,挺起胸,用希望与勇气去战胜它,铸造一个丰富而充实的人生!

    练习

    我不相信总是会发生好事情,但是,我知道有些人能够最好地利用所发生的事情。我们从来不会主动邀请挫折的到来,但是挫折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不需要努力的生活对我们来说并不总是最好的。

    写下你经历过的一次困难事件如某次记忆深刻的失败,或者一段长时间的努力。尽可能详细地描述这次经历,从中学到了什么教训,获得了什么益处。不要特意对经历中伴随的痛苦感受轻描淡写,写下在这样的经历之后,你最终能够得到什么。它增强了你的承受力吗?你学到了重要的经验吗?你现在会感激某些事情的发生吗?你还能从中学到什么其他的经验吗?

    如果有几个人一起做这项练习,可以帮助彼此从经历中找出更多可能获得的益处。请最大限度地利用出现在面前的困难,有人曾经说过:“不要放过任何一次好的危机,而让其白白浪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六位一体| 科室公告| 文章推送| 日常分享| 学习资料| 宣教必读| 联系我们

扫码关注我们